龍隱寺(甘肅省平涼市寺廟)

龍隱寺(甘肅省平涼市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甘肅平涼市區西郊的龍尾山側。建於漢代。背依山岩,面向涇河,寺原名興教寺,後稱林隱,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從馬嵬“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郡……”,夜宿寺中,翌年稱帝於靈武,寺亦改龍隱寺。明代,韓藩襄陵王“奉為香火,招僧住持,重修增葺”,並“置買田地以為焚修之資”。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有馬氏婦至寺焚香,目睹傾頹,慨然以重修為己任,心誠志篤,“苦募十方”,歷經十載,於四十年全工告竣。增修“上佛殿五楹,左右配殿各五楹”,在原佛殿前“增修磚台一座,韋馱殿三楹”,舊有南門樓也修飾一新。為之撰寫碑文的前翰林院庶吉士張崗曾讚嘆曰:“不易為者,而竟成於一老嫗,亦人之所僅見者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隱寺
  • 外文名:Tibetan Emperor of temples
  • 別名:興教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平涼
  • 建造朝代:始建漢代,興盛於唐宋和明清
龍隱寺,又稱興教寺。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區西35公里的龍尾山腰。建於漢代。相傳唐代“安史之亂”時,唐太子李亨曾在此隱居避難,以後李亨稱帝,故把此寺改名為龍隱寺。 龍尾山東西約見亘5公里,山上林木蔥蘢,面臨涇水,寺建在懸崖上,山的中下部有四眼泉,寒暑不變其形,旱澇不改其盈。有一泉水從石縫間噴涌而出,遇到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以篩篩珠,水珠紛紛滴落潭中,形成平涼一景“龍隱滴珠”。清道光年間詩人趙青藜有:“泉乳珠垂露,壺心玉貯冰”的贊語。沿山麓有清泉4眼,長流不竭。山坡上植被豐茂,喬木多為青槐、楊、柳、榆、椿以及松柏等。
龍隱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