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龍門中學遵循“使學生成才、令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辦學原則,以創“優良校風、優秀成績、優美環境”為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三個面向”,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啟動形象工程建設,大膽創新,開拓進取,依法治校,以德育人,規範管理。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圍繞“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的要求,切實加強德育工作,不斷拓展思想教育新領域、不斷豐富思想教育新形式和新內容,先後成立了少年團校、少年軍校、業餘黨校和家長學校,積極開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同時,學校按照“管理要到位、管理要規範、管理要出成效”的要求,切實加強了學校管理,逐步形成了勤奮創新、團結向上、求真務實、文明守紀的良好校園風氣。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職業道德先進集體、廣東省中學共青團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貫徹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學校、廣東省特級檔案綜合管理單位、惠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惠州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惠州市文明單位、惠州市安全文明校園、惠州市重視青少年工作先進集體,龍門縣模範集體、龍門縣先進單位、龍門縣五好單位、龍門縣普法先進單位、龍門縣德育工作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重視加強教學研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歷年的中考、高考成績均居全縣首位,為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成為龍門縣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多次獲得惠州市高考成績進步獎。
2002年秋實行了初、高中分離,開辦了附屬學校,擴大了高中規模,努力爭創示範性高中。沐著新世紀朝霞的龍門中學正朝著創“優良校風、優秀成績、優美校園”的目標奮進。
學校校訓
學校校訓即“會學習、善創新、做真人”
會學習,即要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有主動學習的精神,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善於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在借鑑中得到啟迪、在揚棄中掌握真知、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善創新,即要有進取、探索的精神,有超越前人、突破陳規的勇氣,有堅強的毅力、頑強的拼勁,勤於鑽研,勇於開拓,敢於負責,善於創新,以創新促發展。
做真人,即要做一個忠於祖國、立志遠大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博學多才的人,做一個正直誠信、自尊自強的人,做一個求真務實、服務社會的人。
“會學習,善創新,做真人”是一有機的整體,“會學習”是基礎,是一種技能,是生存的需要;“善創新”是動力,是一種素質,是發展的需要;“做真人”是目的,是一種要求,是社會的需要。
歷任校領導
羅仲達、謝明崧、劉作輯、譚鑒周、鄧瓞初、廖慎修、袁友亮
劉業華、謝景胡、劉恭佑、譚鑒萱、李之樹、李紹宗、陳 芝
唐平卿、孔湘風、蘇偉雄、甘岳雄、林 純(女)、 孫春來
梁澄波、伍振江、陳 方、鐘展良、張 靈、徐泉洲、余譚能、朱國全。
歷史沿革
1929年(民國18年)秋創辦,稱“龍門縣立初級中學”,由龍門縣長羅仲達兼任校長,有教師7人、學生85人,是龍門縣第一間初級中學。
1933年易名為“龍門縣立第一初級中學”。1938年遷往沙塘鹿山。1940年遷往王坪“和順書堂”。1942年遷回原址。
1949年8月27日,龍門縣全境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學校,稱“龍門第一初級中學”,由縣長李紹沖兼任校長,有3個班、教師9人、學生113人。
1953年建立中共龍門第一初級中學支部。
1956年增設高中,成為龍門縣第一間完全中學,全校有10個班、教職工34人、學生509人。
1958年增城、龍門兩縣合併,改稱“龍城中學”。
文革期間,先後在盤龍、水貝等到地辦分校,大辦農場。
1973年建立共青團龍城中學委員會。
1975年改稱“龍門中學”。
1978年被定為縣重點中學。
1986年被定為縣直正科級事業單位,有24個班、教職工121人、學生1344人。
2002年秋,實行高、國中分離,國中部遷往龍城鎮第一國小(改制為龍門中學附屬學校),校本部只辦高中。分離前,全校有26個班、教職工114人、學生15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