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坎村

龍門坎村

龍門坎村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西面。北、西、南三山環抱,東南緩坡,是進出的主要通道。龍門坎村名來歷,因歷史上白龍山山洪暴發,岩裂如門而得名。龍門坎村最早的先民姓氏是楊、譚、沈、孫、洪、陳,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在聚居的大姓是葛、孫、潘、譚、陳等近20姓。葛姓從東陽遷居,孫姓為富陽龍門孫權的後裔,潘姓祖先在周浦楊村等·龍門坎村落形成時間約4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門坎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
  • 面積:茶山821畝,田93.5畝,山林3400餘畝
  • 人口:2058人
龍門坎村發展,經濟,文化,旅遊,

龍門坎村發展

龍門坎村在上世紀30年代為杭縣第六區橫龍鄉龍門坎村,解放前全村分一保二保,1949年改一村二村。1952年,土地改革後,翻身農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全村(二個村)先後辦起互助(伴工)組20個,最有影響的有孫以為互助組和潘志玉互助組。1955年以後,全村先後辦起兩個農業合作社(初級),即龍門農業社(一村)和蛟龍農業社(二村)。1956年由兩社合併成立龍門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上泗人民公社成立.龍門高級社改稱為上泗公社龍塢管理區龍門坎生產隊。1961年5月,上泗人民公社撤銷一分為四成立龍塢公社,改稱龍門坎生產大隊。1984年5月龍塢公社撤社建鄉,成為龍門坎行政村一直沿習至今。
龍門坎村黨支部始建於1956年,當時黨員僅4人,70年代初有黨員20人,2008年底黨員有57人。黨員人數的增加主要是在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湧現的積極分子培養發展的,也有在部隊培養發展退伍的,也有婚嫁轉入的。入黨最早的1946年,50-60年代入黨的居多,因此,現在60歲以上的老年黨員占黨員總數40%以上。
全村黨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入社,先集體後個人,先人後己的表率作用,在開山造地擴大耕地面積年代,積極帶頭,多種茶多產糧.70年代以後,黨員成了興辦企業的骨幹。克服困難,全村辦起6家企業,為壯大村級經濟作出貢獻。
2008年全村596戶,2058人,茶山821畝,田93.5畝,山林3400餘畝。2008年人均收入達到11764元。

經濟

2008年全村596戶,2058人,茶山821畝,田93.5畝,山林3400餘畝。2008年人均收入達到11764元。

文化

龍門坎村距離市區近,交通便捷。

旅遊

龍門坎村境內山多,有老牛山、半山、小和山、伏虎山、白龍山、曬紙山(歷史上曾有做紙副業)等數十座。因山多,景觀多,寺庵廟宇也多,景點有白龍潭、千丈岩,石關,鸚鵡石,四顧坪,魚石,盤谷,龜王殿等八景。明代釋大善有《龍門》詩:“山勢巍峨山路橫,寺前佳勝借天成。龍潭噴瀑飛千尺,魚石傳音響四坪。鸚鵡偷桃盤谷出,龜王南洛石關行。奇峰石洞棲交衲,澗石岩怡松得名。”這首《龍門》七律即點出了龍門周圍的景點名稱,又讚美了此地奇美景色風光。在龍門坎村內還有斗壇,蛟龍廟和葛、孫、潘三族宗氏祠堂。龍門坎村在解放初建有兩座環形東、西龍門。東門上書“鐘靈毓秀”;西門“環繞龍門”共八個黑體秀美大字。村內龍門溪上有石拱環橋,古色古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