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鎮廟

龍鎮廟,有叫龍鎮殿,是回山台地上一處道釋合揉的世俗廟宇。位於新昌縣雙彩鄉新市場村嶺頭俞與前將自然村之間、土名叫苦竹塘的地方。

村民稱之為新廟外,新廟頭,以區別於嶺頭俞村村口原有的老廟。龍鎮廟所在原系中彩茶場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鎮廟
  • 別名:龍鎮殿
  • 位置:雙彩鄉新市場村苦竹塘
  • 創建: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廟會,

歷史沿革

據清梁毓芝撰文的修繕殘碑記載:龍鎮廟“於前代道光年間創建”,在梁毓芝撰寫碑記時,“所建之殿及兩傍之屋多有朽壞”,由“胡庭、喬林”等善信募資重修。有關梁毓芝其人,1994年版的《新昌縣誌》有他的記載:“梁毓芝(1847—1938),字心耕,新天鄉(今回山鎮)樟花村人。副貢出身。曾任州判,不滿官場腐敗,棄仕歸里。”“任彩煙梁氏族長,主修宗譜……編纂《識字捷徑字典》……”。梁毓芝中副貢,據新昌《梁氏文化研究會》的梁天墀先生查《彩煙梁氏宗譜》的記載,是在光緒辛卯年,即光緒十七年(1891)。他為龍鎮廟撰寫修繕碑記,當時在“棄仕歸里”後的事。所以龍鎮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修繕當在清光緒十七年以後,即光緒中期,最遲不會超過光緒晚期。
查民國《新昌縣誌》,有“龍鎮廟在十五都”的記載。舊時彩煙鄉,下轄11—17都,嶺頭俞、前將、蔡家灣、韓妃等村一帶均屬十五都,廟址坐落符合歷史記載。
在上世紀60年代,龍鎮廟曾為中彩茶場駐地。廟內兩側廂房為知識青年、場員隔間居住,儘管有所改動,但仍保持原有布局。茶場廢置後,又長久失修,無人保管,龍鎮廟其中的部分建築已成為如今的斷垣殘壁。
近年嶺頭俞熱心鄉梓公益的人士,為不使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毀於一旦,協同民眾出資出力自發修葺。

建築結構

龍鎮廟原是一處頗具規模的古建築,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廟宇坐西北朝東南,西面隔溝壑前對嶺頭俞村,東鄰前將村,現尚存破敗殿宇三進,頭進至三進間兩側均有廂房。前為第一進山門戲台。山門面闊五間,明間大門,門楣上方原有“龍鎮殿”三字,今已不見。
殘存的戲台,下方上圓的4根戲台石柱用材粗壯,製作細膩,從中可窺見當年戲台建造的精緻。如今戲台台柱間的聯繫梁與台板均已拆去改作通道,藻井、屋頂已改建得非常簡陋;中進為天王殿,塑四大天王,兩側據傳有十八羅漢塑像,今已無存;後進主殿奉祀大禹王,殿前檐階石、踏步石,殿內明間的定心石均完好無缺。
禹王殿之外,後面尚存一大塊空地,據說原來還有兩進殿宇,為觀音殿和六十甲子殿(百子堂),上世紀70年代時尚存殿址,殿基上已種上了茶樹。有五進殿宇的廟宇,其規模應該說很大了。龍鎮廟內尚存的遺物有碎成多塊,內容已無法卒讀的殘碑兩方:一方即是“清舉人梁毓芝撰文”的修繕碑,另一方是募捐花名碑。另有“沃水源頭”的無字木匾一方,匾上字跡已被刨去。此地是韓妃江的源頭之一,澄潭江的上游,系沃水源頭之一,題字言之不謬。龍鎮殿整個殿宇仍保持傳統建築格局未變。全廟建築風格為小青瓦屋面硬山造,穿斗式梁架,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殿宇的牆壁均用本地產的不太規整的小青石嵌花互相擠壓砌築,古樸而牢固。

廟會

舊時七月半、十月十六,是龍鎮廟一年兩度的傳統廟會。據說七月半廟會,上演目連救母大戲,四鄉趕會民眾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十月十六廟會時間長達10天,攤棚林立,盛況空前,民間文藝活動精彩紛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