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醉龍)

龍舞(醉龍)

龍舞(醉龍),又稱轉龍頭、舞木龍、舞柴龍、舞龍船頭,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醉龍是古代廣東中山民間特有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宋,盛於明清,原為自發的即興跳神舞蹈,後發展成道具舞蹈,每年在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祭祀後舉行的巡遊活動中表演。原先舞醉龍者在拜祀過程中隨意舞動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後發展成一種民間舞蹈。醉龍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請龍、三拜九叩、喝酒、席間舞龍、灌酒和巡遊等內容。

2008年6月14日,龍舞(醉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醉龍)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非遺編號:Ⅲ-4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主要流程,基本套路,器具樂器,主要分支,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態,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黃憲(獻,號敬齋)到安南國加封陳日暄,回國途中在海上遇到風暴,官船隨波逐浪飄到長洲,黃憲辭官到長洲開村,並在村中建有一間侯王廟,廟中除供奉神像外,還供奉木雕龍頭、龍身、龍尾,作龍圖騰崇拜,於每年的農曆四月八均在廟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轉龍。
明清時期,醉龍開始興盛。
據《香山縣誌》(乾隆志)記載:“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於廟,曰轉龍頭。是日裡人奉祠,鑼鼓旗幟,歌唱過城市,曰迎神,家以錢米施之,或裝為神龍,歌舞數日而罷。”
另據《香山縣誌》(道光志)記載:“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
1951年後,醉龍開始沉寂。
1996年,藝人開始發掘整理醉龍的有關內容。

舞蹈特色

主要流程

舞醉龍的儀式一般在每年四月八浴佛節的前一天晚開始作準備,這一天,長洲村各廟宇誦經浴佛至黃昏後,在子夜時分,村民到各廟宇進香酬神,習武之人進香祭祀後,將供奉在神像前的木龍抬出,擺放在廟前的神案上拜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長者率眾主持“開光點睛”儀式。長者一邊口念咒語,一邊手持用清水浸泡的柚子葉水,從龍頭到龍眼、龍舌、龍角、龍身、龍尾依次為龍開光。拜祀後手舉木龍行三拜九叩之禮,鞭炮齊鳴,舞木龍者在手持長柄三股鐵叉,德高望重武師率領下,從廟前一番舞蹈後,旋即入廟在神像前繞拜桌三圈祭祀,稱之為轉龍。
醉龍醉龍
醉龍內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請龍、三拜九叩、喝酒、席間舞龍、灌酒、巡遊。原先舞醉龍者是拜祀過程中隨意舞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後發展成為四月八民間藝術巡遊項目。在巡遊途中,舞龍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則又強灌,如不肯飲,則含酒噴之,務必使舞龍者醉之。
醉龍的形式是在鑼鼓擊樂伴奏下,舞龍者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兩人為一組,根據情況可分四、六、八、十組不等。另外,數名捧酒罈的壯漢,不時上前給舞龍人噴灌酒以助威助興,務使舞龍人一直保持醉意而舞,以表達對神龍的虔誠祭祀和舞出矯健翻飛的神韻。其舞法獨具特色,龍頭與龍尾不必連線,採用南拳馬步和對打招式的組合形式,兩人相對而舞。基本動作有:“游龍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躍”“騰雲躍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後絞蹲”等。醉龍的動態強調昂首威嚴與蹣跚醉態。步法動作有踉、蹬、躍、旋、蹲、插、剪、鉤、撐、扳、蓋、壓、抓等。要求是:身正眼明,落膊肘沉;馬步紮實,臂活腰靈;拳掌有力,寸度準穩。動作變化與銜接的規律是:龍頭高則龍尾低;龍頭左,則龍尾右。醉龍根據舞龍人的情緒與舞步動作的變化,司鼓靈活掌握,擊出抑、揚、頓、挫和快慢,主要是渲染與烘托場面和氣氛。
整個醉龍活動結束後,將神龍道具送回鄉祠、神廟或漁行,由專人保管,待第二年活動前,再修飾、漆髹一新備用。

基本套路

1、臥龍探水,爺馬歸槽,主要是開始時拜祭的動作。
甲、乙二人面相對,站“四千馬”(以下;準備動作均同此)。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攀低穿”第一至四拍動作;第五~六拍,向右轉一圈;第七~八拍,甲左腿稍屈膝向後抬起,右手“托龍頭”向右前下方伸出,左手“托掌”,身左擰。乙右轉四分之一圈,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深蹲,右手“提龍尾”橫於胸前。左手“托龍尾”,身前俯,二人對視。
2、左顧右盼,跪地穿龍,舞蹈開始後,表現祈求風調雨順的訴求。
第一~六拍,同“臥龍探水,帶馬歸槽”第一至六拍;第七~八拍,甲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右手“提龍頭”高舉,左手“按掌”從胸前推出,眼俯視乙。乙右轉四分之一圈,俯身成左“跪蹲”,左手“提龍尾”,雙手於胸前互繞一圈,隨即左手向有前送出成“托龍尾”,右手托左肘,眼斜視甲;第九~十拍 做第一至八拍的對稱動作。
3、麒麟步走,升龍頭,表現舞者獨占鰲頭的決心。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雙手“托提龍頭”“托龍尾”;第五~六拍 甲做“左右旋跳”第三、四拍的動作。乙動作對稱;第七~八拍,甲左腳旁邁成左“旁弓步”,做“高擎低穿”第七、八拍動作。乙左轉一圈左腳旁邁成左“旁弓步”,右手“提龍尾”於“按掌”位,左手“托掌”。二人對視。
4、橫掃千軍,靈貓捕鼠,表現在舞者在捕魚時與風浪搏鬥的敏捷。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躍”;第三~四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動作;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七~八拍,甲左腳旁邁成“四平馬”,雙手“托提龍頭”於右腰旁,眼平視乙。乙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上身右傾,右手“提龍尾”向右乾伸,左手按右下臂,眼斜視甲。
5、大展紅旗,車身迴旋,表現村民在習武時互相切磋技藝的情形。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左右旋跳”;第五~六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的動作;第七~八拍,甲做“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七至八拍動作。乙做“四平馬”,左手“托龍尾”旁抬,右手“托掌”。二人對視。
6、龍躍左右升(低),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擎低穿”,舞者在切磋技藝之後來一次比武的動作。
第一至四拍動作;第五~八拍,甲做“高擎低穿”第五至八拍動作。乙腳的動作同甲,上身向左前俯,右手“托龍尾”伸於左前,左手於“提襟”位“按掌”。二人對視。
7、霸王別姬,進步起形,表現在搏擊風浪後取得勝利的喜悅。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動作兩次,雙手“托提龍頭”“托龍尾”;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七~八拍,前空地,擺上大碗酒、大塊肉、九大簋,以招待村中父老鄉親,晚宴上,尤其是魚欄行的搬運工人,席地而坐,盡情痛飲。平日搬搬抬抬右“踏步全蹲”。甲右手“提龍頭”向前平伸,左手握龍體末端。乙左手“按掌”於右肩前,右手“托龍尾”從左臂下向前穿出。
8、金龍現爪,拐步起形,慶祝勞作之後五穀豐登的歡樂。
第一~六拍,同“霸王別姬,進步起形”第一至六拍動作;第七~八拍,甲右“前吸腿”,左手“提龍頭”高擎,右手五指彎曲呈爪狀從胸前向前推出。乙左腳旁邁順勢身轉向左,雙腿深蹲右膝跪地,上身向左前傾,右手“按掌”,左手“托龍尾”上舉。
9、迴旋身法,前後倒剖。以游龍的方式反映出團團圓圓的喜慶。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游龍醉步”;第三~四拍,同“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五至六拍動作;第五~六拍,同“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七至八拍動作;第七~八拍,二人各自做第五至六拍的對稱動作。
10、白鶴企田基,弓步箭手。一整套舞步的達致高潮的部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躍”;第三~四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五~六拍,二人側身相對。甲右“前吸腿”,右手“提龍頭”高舉,左手拉開至“山膀”位,俯視乙。乙左腳旁邁左“旁弓步”,左手“托掌”,右手“提龍尾”向右前平伸出,斜視甲;第七~八拍,做第五至六拍的對稱動作。
醉龍舞常用隊形圖案有:雙龍出海、橫∞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梅花形。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套路動作只是一般的醉龍舞動作,如果舞者即興發揮,則無嚴格的節拍規定,表演時只要甲、乙二人默契配合,就能舞出神韻。

器具樂器

醉龍舞主要的器具分為:木雕龍頭、龍尾、龍身、酒埕、打擊樂、鑼鈸等。
1、木雕龍頭:古代木龍主要以當地的樟木為材料,或以其他雜木,由當地的木匠經過原木開料、刨鑿、雕刻、插角、打磨、上豬料、上彩、描金而成。雕好的木龍要彩繪出黑眼、紅嘴、白牙、綠鰭,紅身、金鱗的色彩。然後擇吉日請法師開光,供奉於廟宇。從現存的明代木龍和清代木龍遺物來測定,木龍殘長88—90厘米;通高約28厘米;龍角長15厘米;手工雕刻鱗片;龍身厚8厘米;龍身脊背視有三角型龍鰭;龍身通高15厘米。龍的造型以各個時代的造型為主。龍頭張嘴,上齶朝天,龍眼直視而突出,龍角三丫六角斜插在龍眼後腦上。龍尾造型隨龍身,刻有龍鱗、脊鰭,龍尾有圓形和三角形之分,通常約60厘米,與龍身合為一體但分開舞動。古代木龍有三種形制:一是一截木料雕成,長90厘米左右,包括龍頭、龍身、龍尾;二是兩截龍,用兩截木料雕成,龍頭長88厘米,龍身長60厘米;三是三截龍,用三截木料雕成,龍頭長83厘米,龍身長57厘米,龍尾長60厘米。
2、酒埕為日常盛酒的陶壇,分大、中、小三種:大的通高40厘米,腹徑40厘米,圓口無流,口徑10厘米;中埕通高25厘米,腹徑20厘米,圓口有流,口徑10厘米;小壇通高20厘米,腹徑18厘米,圓口無流,口徑5厘米。舞醉龍時,多用中壇和大壇。
3、打擊樂器主要是獅鼓,獅鼓用木製成,多為杉木,用彎刨拋光,用火加熱成彎板,用木釘鉚接,上黑色漆油,彩繪花卉圖案,再用兩道竹篾環加固,鼓面為牛皮單面製成,獅鼓通高60厘米,鼓面直徑58厘米。

主要分支

長洲醉龍舞
又稱柴龍舞、木龍舞、舞龍船頭、舞醉龍等,始於宋代,起初主要是村民在四月八浴佛節時,諸神廟雕飾木龍,村民在拜祭時,將廟中的木龍抬出,醉舞中衢,以逐疫。此舞蹈主要是以家族傳教而傳承,主要以三拜九叩的形式來展示洪拳武術。該舞蹈以家傳為主。
張溪舞醉龍
張溪歷史上逢四月八舞醉龍,當地習慣稱為轉龍、舞龍船頭等。每年四月七日晚在當地的十五座廟拜祀,飯後醉酒舞龍船頭,然後一直到周邊的員峰、南下、老安山、沙崗、槎橋、岐頭、北山等地舞醉龍及舞獅和武術表演。張溪舞醉龍源於清,盛於民國,特別是在民國34年(1945年)抗日勝利期間沿襲至1950年較為盛行。木龍實為插在龍舟的頭部和尾部。較為重和大,必須要有武術功底才能舞動。
沙溪舞醉龍
沙溪舞醉龍主要在象角和聖獅一帶。時間在四月八浴佛節期間,當地人稱為舞柴龍、舞木龍、洗街(意為逐疫)等。平時將木龍供奉在關的廟裡,木龍分為二節:龍頭通長86厘米;厚10厘米;寬13厘米;龍尾通長81厘米;通高18厘米;厚9厘米。舞醉龍要抽籤來定人選。初七晚到廟宇酬神後,喝酒舞醉龍,到村內沿街舞動以逐疫。另在開船到廣西運貨時,為祈福,村人也要舞木龍。此俗沿襲到20世紀50年代沉寂。
大涌舞醉龍
大涌鎮舞醉龍主要分布在南文村、青崗村、疊石村等自然村。按舊俗在四月初七晚酬神時,以花炮墜地之地選出青少年舞醉龍。初八日到各村巡遊舞醉龍。分為龍頭、龍尾二節。沿襲到1951年沉寂。
濠頭舞醉龍
習慣上濠頭村每年四月八舞醉龍,當地人稱為耍龍船頭。於初七晚到北極殿酬神後,飲“金花酒”,取木龍行三拜九叩之禮後,邊喝酒邊到各村巡遊至初八。
澳門舞醉龍
澳門原屬中山,清初大量中山籍人遷居到澳門聚居,同時將醉龍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帶到澳門。其醉龍舞蹈沿襲長洲村的醉龍習俗,主要流行於各大魚欄行。發展到民國期間,將木雕龍角改為三丫六角的鹿角。活動時間在農曆四月八浴佛節,套路為傳統套路。

流行地區

醉龍源於中山西區的長洲村,並從長洲輻射到石岐張溪、沙溪、大涌、火炬開發區濠頭等地。除此以外,它還經由早年從長洲等地移民澳門的中山籍邑民傳到澳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醉龍融會了武術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自古以來深受中山當地民眾歡迎,影響及於周邊地區。中山醉龍的表現形式新奇獨特,具體形態豐富細膩,別具風格,是中國傳統龍文化和酒文化的巧妙融合,舞蹈藝術和民間武術的統一,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承狀態

由於城市化的影響和外來文化衝擊,加上醉龍的主要傳承人年事己高,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瀕臨滅絕,中山醉龍面臨著生存危機,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傳承譜系(一)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黃志昂
不詳
不詳
家傳
不詳
長洲村
已故
第二代
黃錫鈴
不詳
不詳
家傳
不祥
長洲村
已故
第三代
黃萬英
1848年
不詳
家傳
不詳
長洲村
已故
第四代
黃乾南
1900年
私塾
家傳
不詳
長洲村
已故
第五代
黃焯根
1929年
國小
家傳
1939年
長洲村
黃棣樞
1929年
不詳
師傳
1940年
長洲村
已故
黃玉培
1927年
不詳
師傳
1938年
長洲村
已故
黃寶坤
1927年
不詳
師傳
1938年
長洲村
黃少培
1928年
不詳
師傳
1938年
長洲村
黃桂旴
1932年
不詳
師傳
1940年
美國
黃繼光
1928年
不詳
師傳
1938年
長洲村
黃祖林
1929年
不詳
師傳
1941年
長洲村
黃達詳
1931年
不詳
師傳
1942年
長洲村
第六代
黃金漸
1964年
國小肆業
家傳
1996年
長洲村
第七代
黃杜全
1991年
在校學生
家傳
2005年
長洲村
傳承譜系(二)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杜雲鵬
不詳
武舉
家傳
1879年
張溪村
已故
林萬青
不詳
武舉
師傳
1889年
張溪村
已故
黎財時
1885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張溪村
已故
蕭鳳飛
1895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張溪村
已故
戴社全
1885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張溪村
已故
第二代
曹海
1900年
私塾
師傳
1920年
張溪村
已故
李奀全
1905年
私塾
傳承
1925年
張溪村
已故
第三代
戴林
1915年
國小
家傳
1930年
張溪村
何然
1912年
國小
師傳
1930年
張溪村
林惠賢
1912年
國小
傳承
不詳
張溪村
蘇玉
1925年
國小
傳承
不詳
澳門
黎八
1925年
國小
師傳
1940年
澳門
第四代
何根
1943年
國小
師傳
2003年
張溪村
傳承譜系(三)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阮真培
1840年
不詳
不詳
1858年
象角村
已故
第二代
阮競庭
1865年
不詳
不詳
1880年
象角村
已故
阮官澤
1885年
私塾
師傳
1895年
象角村
已故
第三代
阮月友
1910年
國小
師傳
1924年
澳門
已故
阮文暢
1915年
國小
師傳
1925年
象角村
阮華川
1920年
國小
師傳
1945年
象角村
阮炳銳
1929年
國小
師傳
1946年
象角村
阮洪輝
1930年
國小
師傳
1946年
美國
阮容添
1935年
國小
師傳
1946年
象角村
第四代
阮官斌
1940年
國小
師傳
1950年
象角村
阮關朝
1944年
國小
師傳
1959年
象角村
阮文政
1944年
國小
師傳
1959年
香港
阮關亦
1944年
中學
師傳
1959年
澳門
阮旭明
1946年
國小
師傳
1959年
香港
阮燦宗
1946年
國中
師傳
1959年
象角
傳承譜系(四)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蕭受良
1813年
不詳
不詳
1833年
南文村
已故
第二代
龍二
186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南文村
已故
蕭萃英
1885年
私塾
不詳
1905年
美國
已故
第三代
蕭祖添
1910年
國小
師傳
1925年
南文村
已故
蕭官照
1910年
國小
師傳
1925年
南文村
已故
蕭關繞
1912年
國小
師傳
1930年
南文村
已故
第四代
蕭林生
1928年
國小
師傳
1942年
南文村
蕭永定
1933年
國小
師傳
1942年
南文村
傳承譜系(五)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鄭友
1883年
私塾
不詳
1903年
濠頭
已故
第二代
鄭惠斌
1930年
國小
師傳
1943年
濠頭
已故
鄭漢之
1931年
國小
師傳
1943年
濠頭
鄭振光
1935年
國小
師傳
1948年
濠頭
第三代
鄭觀友
1938年
國小
師傳
1950年
濠頭
鄭觀貴
1938年
國小
師傳
1950年
濠頭
傳承譜系(六)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份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其他
第一代
林繼昌
1916年
不詳
師傳
1937年
澳門
中山籍
第二代
林成根
1944年
不詳
家傳
1982年
澳門
中山籍
林成法
1947年
不詳
家傳
1982年
澳門
中山籍
第三代
黎志強
195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澳門
中山籍
人物簡介
黃焯根,男,1930年6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編號03-0904。
黃金漸,男,1964年生於廣東省中山市。2015年,被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舞·醉龍)項目中山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是中山長洲黃氏醉龍舞第六代傳人。家族淵源薰陶和自幼嚴格訓練,使得黃金漸的醉龍舞基本功紮實,關公踢四門、老樹盤根、挽龍三拜、三星賀龍、退步尋龍、金雞獨立、臥龍探青、雪花蓋頂、翻天覆地、飲酒高龍等套路動作流暢自然,不僅融合了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還運用醉拳的套路,結合醒獅的舞步表演,突出酒醉後舞龍的形態,能夠充分體現了醉龍舞“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神形兼備的特色。

保護措施

2005年,西區長洲醉龍隊重建。
截至2016年,黃金漸累計授徒百餘人,每年培訓學生超過兩千人次,其中黃杜全、張坤樂、何偉棋等徒弟,已完整掌握醉龍舞的技藝要點,並能參與醉龍舞演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中山市西區宣傳文體服務中心(綜合文化站、檔案館)獲得龍舞(醉龍)保護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2月22日,醉龍參加中山市慈善萬人行巡遊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