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舞草龍)

龍舞(舞草龍)

龍舞(舞草龍),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舞草龍是一種群體性的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當地關帝廟會時舉行。活動包括“禱告”“行雲”“求雨”“取水”“降雨”“滾龍”“返宮”7個環節,儀式過程中供奉象徵韓湘子的“神簫”和“青龍王”牌位,擺上陳稻穀、麥、豆、浜瓜、鯉魚等供品以表感恩之情。

2008年6月7日,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申報的龍舞(舞草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舞草龍)原項目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舞草龍)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上海市松江區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Ⅲ-4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材料製作,表演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舞草龍相傳源自唐代。傳說在唐貞元(790年),葉榭境內遭受了一場特大旱災,百姓用稻草扎龍祈求蒼天降雨無效,依然烈日炎炎。“八仙”中的韓湘子,據說是葉榭埝涇村人,一日他途經家鄉,從雲中俯視鄉親父老焚香點燭,面向東海跪地叩拜的情景,深表同情。於是便吹起神簫,瞬間召來東海“青龍”,傾盆大雨瓢潑而下,葉榭鹽鐵塘兩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百姓為報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便將鹽鐵塘更名為“龍泉港”沿用至今。以後每年鄉民就用金黃色的豐收稻草紮成四丈4節牛頭、虎口、鹿角、蛇身、鷹爪、鳳尾草龍,祈求風調雨順。
從此,草龍求雨成為葉榭民間的一種習俗。

舞蹈特色

松江葉榭的“草龍舞”,從編到舞,都是一門匠心打造的藝術。

材料製作

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改進,發展到今天的草龍製作已經形成了一項用料講究、工序精細、編制繁複的工程。毛竹製龍身,鐵絲扎竹環,樹杈制龍角,經過繁瑣的劈篾、制環、編柴、做頭、結尾、連結、裝柄等環節和編、插、嵌、鏤等十多種工序,才能“誕生”一條身長約10米的草龍。而最重要的草龍肌膚即“龍鱗”的原材料是稻草。草龍的製作要用手割的糯稻草,不像其他的稻草硬邦邦的,曬乾後的糯稻草柔軟且韌性十足,舞姿會更為優美動人。

表演特色

舞草龍是一種群體性的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當地關帝廟會時舉行。活動包括“禱告”“行雲”“求雨”“取水”“降雨”“滾龍”“返宮”7個環節,儀式過程中供奉象徵韓湘子的“神簫”和“青龍王”牌位,擺上陳稻穀、麥、豆、浜瓜、鯉魚等供品以表感恩之情。表演中,舞龍的人充分運用手(甩、擺、翻)、眼(望、顧、盼)、身(轉、仰、扭)、步(踩、蹲、蹉)四法,全隊配合,簫龍合一。演到“降雨”段式時,8名村姑邊跳歡快的“豐收舞”步,邊將手中盆、桶之水不斷潑向觀眾,稱為“潑龍水”,潑到龍水即為吉利,故而觀燈者紛紛爭著讓村姑潑水,將草龍舞推向高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葉榭的民間舞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具有獨特性代表性,地域風格異常鮮明,並逐漸從以往的民間宗教活動中脫衍出來,成為傳統節慶、喜慶事務中的必備節目。從它的功能來說不斷得到強化,成為一項民間健身活動。但從外在形式上,仍保留了某些民間宗教的體貌,較好地保留了原生態樣式。
傳承狀況
21世紀以來,舞草龍在葉榭鎮有所恢復,但許多技藝都已逐漸失傳,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費土根,男,於1947年出生,上海市人。2009年5月,石季通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社區服務中心(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文化體育服務所)申報。自幼就學習手工竹編,學會了竹籃、竹筐、竹扁等農家生活用具。20世紀70年代跟孫岳賢師傅(草龍傳人)從事學習草龍和水族舞、滾燈的製作。1987年開始參加文化站組織的滾燈草龍製作隊。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社區服務中心(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文化體育服務所)獲得龍舞(舞草龍)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9月21日下午,松江區第三屆農民豐收節在小崑山鎮的萬畝良田舉行,松江舞草龍應邀亮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