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鏤空響鈴陶罐

龍紋鏤空響鈴陶罐

龍紋鏤空響鈴陶罐是齊家文化文物,現館藏於莊浪縣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紋鏤空響鈴陶罐
  • 出土地點:出土於莊浪縣韓店鄉
  • 館藏地點:莊浪縣博物館
  • 所屬年代:齊家文化
  • 出土時間:1975年
國家一級文物,文物相關,齊家文化,龍的相關,

國家一級文物

1975年出土於莊浪縣韓店鄉西面源頭的齊家文化龍紋鏤空響鈴陶罐,為細泥橘紅陶,輪制,磨光,鏤空。通高14.8厘米、口徑9.5厘米。敞口,圓唇,高領,折腹,平底。肩部陰線刻劃蛇形龍紋纏繞其間,龍為蛇首,細長身、卷尾,龍身刻箭矢狀鱗紋。線條流暢秀麗,為齊家文化陶器中以蛇形為其主體的龍紋雛形,學者們則稱為“蛇龍變化”。器腹有“ *”形鏤孔4處;罐底中間鏤空風扇狀“/\”孔。罐內隔開為上下兩層,上層可盛水,下層內置陶丸兩隻,搖之有聲,清脆悅耳,不盛水和裝滿水時聲音各異,妙不可言。這件陶器融繪畫、線刻、鏤空、實用與觀賞為一體,是研究齊家文化陶器中龍的演變及制陶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莊浪縣博物館。

文物相關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約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分布範圍東起渭河流域及涇水上游的馬蓮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龍江,北達內蒙古阿拉善附近。其繁榮期大體與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相當,此時居民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且擁有相當發達的畜牧業和手工業。齊家文化陶器以細泥質和夾砂質橙黃、褐紅色陶居多,灰陶很少,彩陶已走向衰落,但素麵陶器卻有顯著發展,流行籃紋、繩紋、弦蓖紋、附加堆紋、劃紋等紋飾,並有少量鏤空工藝陶器的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素麵光滑的細泥質陶器十分精美可人。

龍的相關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原始先民就描繪有“龍”的形象,距今3000多年的殷契甲骨文中出現了結構完備的“龍”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如下描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影。”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作為中國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生物史上並沒有龍這種動物,顯然它只是幾千年來人們寄託思想、意志的“觀念意識物態化”的一種象徵。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把龍分成“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總之,從夏到清的數千年間,龍的形象經歷了由樸素到華麗、由簡到繁的形體演變過程,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情趣,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遠,如此動人的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