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位於井陘縣城微水西南 25 公里、天長古城西 10 公里的小龍窩村西 0.5 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 307 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餘處石窟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 1993 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舊有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窩寺石窟
  • 外文名:Longwo Temple Grottoes
  • 類型:石窟
  • 地點:龍窩寺
基本簡介,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名人題刻,

基本簡介

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誌》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台,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衝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
龍窩寺石窟
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於解放後擴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毀無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布於寺之西與東北山崖上,分為石雕佛像與石刻題記兩部分。佛像部分位於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數米。佛像均雕於崖上長方形弧頂石龕中,大小共 47 尊。石龕共有十四個,大小不一。大者高1米餘,小者高約0.3 米。佛像均以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中部有較大型石龕五個,上下錯落排列,其中四個石龕內雕刻佛像各一、一個石龕內雕刻菩薩像。四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式,坐於蓮花座上。佛像面部端莊慈祥,衣著樸實無華。其身披貼身薄袈裟,袒胸露肩。其雕刻風格中有唐末宋初之特點。惟佛像身體比例欠準確,造型也不甚精美。而左上部較大石龕中的菩薩造像為此摩崖石窟中之佼佼者,其頭戴寶冠,身披飾有纓絡之袈裟,呈左腿盤曲、左手扶地,右腿蹺起、右臂伸直搭於右膝上的自在菩薩形象。
龍窩寺石窟

地理位置

龍窩寺石窟位於井陘縣城微水西南 25 公里、天長古城西 10 公里的小龍窩村西 0.5 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 307 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餘處石窟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 1993 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jinjin

歷史沿革

龍窩寺舊有寺院。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誌 》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台,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衝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昔為邑中名勝之一。

名人題刻

除石窟造像外,較多的古代名人題刻也是龍窩寺的重要文化遺物。由於龍窩寺地處古驛道畔,故歷來古人過此多有題詠並有刻於壁上者。今石窟東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時名人題刻數幀,內有:明代嘉靖間曾任吏部尚書的欒城人石 )6 所題:"游龍窩寺"七絕一首:"石磴嵯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雲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閒心付老僧";明崇禎間曾任遼東總督兼巡撫的河南范志完題有:"柏詹石壁"四大字,每字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云:"井陘之龍窩鋪,三山壁立,高可萬仞;中有古梧十餘株,出自山隙,宛若花蓋。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數尊。完過而奇之,遂題其上曰: '柏蘑石壁',並贅一偈,以志不朽云: '石上無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風謾謖兮柏青,水諶諶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燈營營。"'又有崇禎間李棲鵬詩云:"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台。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相厝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清人題刻有:康熙間范可銓題七律一首:"龍窩偏占碧山何,王事馳驅喜再過。谷口雲封行處斷,山前花落坐來多。靈寓共聽生公法,香草高棲燕子窩。暫供煙霞消暑處,夜眠長喝緊芝歌。"其後小宇云:"庚午之秋,予奉使抵郡。道經龍窩,少為憩息。見夫名山古剎,木喬蒼煙:極天威之靈秀焉。低徊久之,復有住持寶山禪師者,從而指溯之。因賦此以志曠觀,兼啟名賢之珠玉雲";道光間山西壽陽人、後曾任禮部尚書的祁雋藻過龍窩寺題詩云:"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藏別有天。但願興雲作甘雨,莫教余怒決平川";鹹奉間勝保題書有"畿陲靈境"四大字,每字也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數行,前為絕句三首:"昔年仗鉞此經過,今日重來訪曲阿。多少青山應識我,峰峰相對聳煙螺。""幾家茅舍緣蔭濃,打麥聲聲水碓舂。立馬高崗西望處,夕陽不斷萬山重。""白雲層層出深山,依舊青山雲不還。底事無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間。"其後小字云:"鹹豐乙卯,重過井陘。小憩龍窩寺。因書'畿陲靈境'四字,井道中口占三絕於壁,以志鴻泥。時汪君鳴和宰是邑,為余同僚舊友。遂為摩勒上石,不值一哂云爾。克齋又識。"由於龍窩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諸多古代名人題刻,這些為研究井陘及河北古代雕刻藝術、佛教藝術、古驛道歷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故被列為石家莊地域內六個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王子云在《中國古代雕塑百圖》一書中稱: “從唐代開始,菩薩像已離開佛而單獨出現,並安坐一如佛的身份的現象。說明信徒們可以只供奉與人世生活較為接近的菩薩,也能同樣地積功修德,祈求福祉。這類坐式菩薩像到宋代更為多見,一般坐式是半趺半倚。宋代菩薩像則出現了一種一腿蹺起的形式。那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樣式,顯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故這種呈一腿蹺起,手措於膝的菩薩造像多為宋代所建造。如陝西延安清涼山宋元豐年間石雕菩薩像以及井陘七獅村千佛洞石雕菩薩像均為此類雕刻。依此,龍窩寺石窟的開鑿年代暫定為宋代早中期 ( 也有學者認為開鑿於唐晚期 ) 。
按宋真宗即位後即在全國範圍內廣修寺廟,井陘的顯聖寺與其北玉峰山摩崖即為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拉修與開鑿。從今天龍窩寺殘存遺蹟看,石佛所在石崖應與玉峰山摩崖一樣,其前建有硬山頂式建築即現存摩崖石佛部分舊為龍窩寺大殿之里山牆。現仍可看出石壁上鑿出的尖形屋頂痕跡以及固定木檁的圓形石洞。依遺蹟看,應是開鑿石窟造像在先,建造大殿在後。即建殿時在造像上部鑿出圓洞及屋頂形狀,而後在其上措建木結構屋頂,將崖上之石佛罩於大殿之內。此舉一可利用石造像作為殿中部分佛像,二可起到保護佛像的作用。
另在摩崖的西北下方,有一較大型石龕,石龕內有小型淺浮雕坐佛像 32 尊,雕刻水平一般。應為宋以後 ( 金代 ) 所雕。龍窩寺石窟摩崖造侶,在規模及雕刻藝術水平上不及其他著名石窟,但其有著濃厚的地方風格,故也屬石家莊市內一有特色的小型石窟造像。除石窟造像外,較多的古代名人題刻也是龍窩寺的重要文化遺物。
由於龍窩寺地處古驛道畔,故歷來古人過此多有題詠並有刻於壁上者。今石窟東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時名人題刻數幀,內有:明代嘉靖間曾任吏部尚書的欒城人石 )6 所題:“游龍窩寺”七絕一首:”石磴嵯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雲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閒心付老僧”;明崇禎間曾任遼東總督兼巡撫的河南范志完題有:“柏詹石壁”四大字,每字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云:“井陘之龍窩鋪,三山壁立,高可萬仞;中有古梧十餘株,出自山隙,宛若花蓋。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數尊。完過而奇之,遂題其上曰: ‘柏蘑石壁',並贅一偈,以志不朽云: ‘石上無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風謾謖兮柏青,水諶諶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燈營營。”'又有崇禎間李棲鵬詩云:“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台。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相厝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清人題刻有:康熙間范可銓題七律一首:“龍窩偏占碧山何,王事馳驅喜再過。谷口雲封行處斷,山前花落坐來多。靈寓共聽生公法,香草高棲燕子窩。暫供煙霞消暑處,夜眠長喝緊芝歌。”其後小宇云:“庚午之秋,予奉使抵郡。道經龍窩,少為憩息。見夫名山古剎,木喬蒼煙:極天威之靈秀焉。低徊久之,復有住持寶山禪師者,從而指溯之。因賦此以志曠觀,兼啟名賢之珠玉雲”;道光間山西壽陽人、後曾任禮部尚書的祁雋藻過龍窩寺題詩云:“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藏別有天。但願興雲作甘雨,莫教余怒決平川”;鹹奉間勝保題書有“畿陲靈境”四大字,每字也 45 厘米見方。其下有小字數行,前為絕句三首:“昔年仗鉞此經過,今日重來訪曲阿。多少青山應識我,峰峰相對聳煙螺。”“幾家茅舍緣蔭濃,打麥聲聲水碓舂。立馬高崗西望處,夕陽不斷萬山重。”“白雲層層出深山,依舊青山雲不還。底事無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間。”其後小字云:“鹹豐乙卯,重過井陘。小憩龍窩寺。因書‘畿陲靈境'四字,井道中口占三絕於壁,以志鴻泥。時汪君鳴和宰是邑,為余同僚舊友。遂為摩勒上石,不值一哂云爾。克齋又識。”由於龍窩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諸多古代名人題刻,這些為研究井陘及河北古代雕刻藝術、佛教藝術、古驛道歷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故被列為石家莊地域內六個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