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穴山

龍穴山

在安徽六安市東五十里,現合肥市接界,山脊有龍池,味甘美,亦名龍池山。《安徽通志》其水為天下第十泉,即歐陽修集古錄所謂張路斯鄭祥遠二龍君戰處。宋汪立信曾讀書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穴山
  • 地理位置:安徽省六安市
  • 景點級別:六安八景之一
發展歷史,東淝河源頭,旅遊開發,

發展歷史

龍穴山是六安東南方一座並不高大的山脈,它位於312國道旁,關於它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唐代中宗年間,有個叫張路斯的人任宣城縣令,後來他因故罷官,便閒居潁上。他的夫人和他伉儷情深,生有九個兒子。奇怪的是張路斯雖然閒居在家,卻晚出早歸,而且回來時不是周身徹寒就是身燙如火,張夫人認為必有蹊蹺。在張夫人的再三追問下,張路斯道出了實情;我和蓼人鄭祥遠皆為蛟龍化身,我倆為了爭奪水下龍宮而發生激戰,戰鬥十分艱苦,這就是我每次回來周身徹寒的原因。他又對張夫人說明天和鄭祥遠又要進行一場惡戰,到時候你叫我們的兒子幫我一把,爭取將鄭一舉打敗。你叫兒子們看準了,我佩戴的是絳綃,鄭祥遠佩戴的是青綃,不要弄錯了。第二天,張路斯和鄭祥遠又進行一場大戰,打了許多回合也未見勝負,只殺得天昏地暗。張路斯九個兒子帶著弓箭,瞅著青龍一齊射去,青龍受傷而逃,逃到合肥西部的一座山上,因為傷勢過重而死,死後化作一座山,人稱之為龍穴山。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在許多古人的詩文中都提到紅青龍大戰的故事。龍穴山以前還建有張公祠。“龍穴夕照”曾是“六安八景”之一。

東淝河源頭

東淝河古稱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嶺北側,東與池河、窯河流域為界,西鄰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鋪以上為雙乾河道,東乾稱天溝河;西乾為主源,稱東淝河。流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區占61.6%,平原區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長152公里,平均比降0.30‰。  東淝河西乾出六安市龍穴山,北流經下石鋪入肥西縣境,經金橋過淠河總乾渠金橋涵;折西北流,至六安縣太平集,左納青龍堰來水;經李家圩左納桃園河;又北左納大堰來水,於東橋集入壽縣境;折東北至董鋪,與東乾天溝河會合。天溝河出肥西縣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總乾渠天河渡槽;經石步橋折北流,至唐老圩右納一小支;入壽縣境折西北流,至董鋪與西乾會合。  東西兩乾會合後北流,經石埠、船漲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瓦埠湖從白洋淀至錢家灘,南北向長52公里,平均寬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東納瓦埠河(亦名沿河,古閻澗水),西納陡澗河,南承東淝河,湖的下口在東津渡稍上。湖水出錢家灘,經東津渡、壽縣城北五里廟,過東淝河閘後,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

旅遊開發

六安歷史悠久,古老神奇,人傑地靈,生活在這裡的先民曾以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古代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神秘的下龍爪就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蹟和美好的傳說。下龍爪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其地勢高低跌宕,臨河石壁陡峭,瘦削峋磷赤石像“龍爪”突兀河中、其上有“龍爪石”,六安人稱上龍爪,因得名下龍爪。這裡明代稱“龍潭石”、因赤石下有龍潭深不可測,汛期水流湍急人不能近,旱季潭水從不乾涸,且水質清純。明代之前此處為六安八景之一《龍潭秋月》,每到中秋月圓,六安城名人文士、騷人墨客聚於龍潭赤石吟詩酬唱。六安名士明嘉靖年乙酉科眉州知州牛皚有句曰“流水盡回磯下去,好山都入座中來。” 名士王洪有詩讚曰《龍潭秋月》:“神物隱深淵,娟娟月正圓,魚驚明鏡墮,龍喜寶珠還,水面嶦光冷,波心兔影懸,滿目清輿里,渾似接飛仙。”
下龍爪歷史久遠,民間有許多撲朔迷離的傳說。宋代歐陽修跋趙耕撰《張龍公碑》敘述了張龍與鄭龍爭鬥,鄭龍失敗後,投入六安城東四十里龍穴山而死的故事。於是民間即傳,龍穴山龍脈通連下龍爪的龍潭,而上龍爪與下龍爪即系鄭龍死時伸向淠河的兩隻嶙峋赤爪。另有傳說龍潭下有洞穴通連龍穴山,龍潭下有暗流湧出,因而潭水不乾涸。曾有人誤入龍潭下洞穴後鑽入地下岩洞,僥倖死裡逃生,從州城之下水道閘口爬出。
州志載:“龍盤石武定門外龍潭石上,楊景曾書龍盤石三大字有一壽字”。民間傳聞龍盤石系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留書所刻。清聖主康熙皇帝南巡,途經六安由淠水入淮,曾盤坐龍潭石上休息,因此百姓稱為“龍盤石”。乾隆聞之御筆“龍盤石”命人刻於赤石上,州人又在乾隆站處刻一大壽字、並在盤龍石之上立有纏石龍柱標誌(文革中被毀)。
下龍爪雖僅三萬平方米,但人文景觀豐富多姿。州志張璨記載《三官寺記》:“城龍盤石之上龍津書院之舊地也,後改為三官寺”。州志又載:“龍王廟北門外五里龍譚上”。州志還載下龍爪舊有淠津古渡,明代之前為六安八景之一《淠津曉渡》,此渡有千年歷史,至90年代末雲路橋開通方停用。清康熙知州王所善有詩寫《淠津曉渡》:“匏葉誰知庚淠水津,徒杠不擾濟行人。往來一葦歸村市,隱隱東星尚掛晨。”
四、項目內容設計:建築風格以仿徽建築為主,共設計七項內容:
(一)沿河修復 《淠津曉渡》從古渡舊址修一水廊直伸淠河之中,水中建水榭。從岩石上鐫刻《淠津曉渡》,並刻古代詩文;
(二)龍盤石的上方,建風雨亭,重建六棱纏龍花崗岩石柱供遊人觀光攬勝;
(三)原龍王廟舊址建一二層仿古建築,“龍王閣”,供遊人登高遠望;
(四)三官寺舊址恢復《龍津書院》,建一仿徽風格兩層建築,一層仿古茶館,一層用於書畫展,小型演藝,中、小型會議接待;
(五)沿河北端峭岩陡壁約長100米直聳水面,修建六安古八景之一《赤壁漁歌》舊景新用;
(六)下龍爪沿公路邊約可建仿古門面100間,開闢古文化一條街,經營文房四寶、古玩字畫、文化用品、旅遊紀念品;
(七)沿公路最北端低洼地段,建融住宿、餐飲、會議、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四層仿徽建築“龍宮度假村”
五、項目投資預算:總投資預算人民幣1000萬元,其中龍宮度假村主體建築560萬;龍津書院主體建築200萬;文化一條街沿路門面100萬;龍王閣建築50萬;新建小赤壁,修復《淠津曉渡》景點水榭方亭15萬元;水電安裝、道路綠化30萬元。
在廣東東莞虎門橫檔山南三十里,兀立海中,先置哨汛,今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