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山組

龍王山層是岩石地層名稱,命名剖面位於安徽當塗縣的魯家村—龍王山—前崗;參考剖面在江蘇溧水縣甲山一帶。下部以紫灰色集塊角礫岩,層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為主,夾集塊岩、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岩;中部以紫灰色粗面岩為主,其次為角礫安山岩,粗安岩,凝灰角礫岩夾凝灰質礫岩及紫紅色凝灰質粉砂岩;上部以紫灰色角閃安山岩、粗面岩,灰黃色角礫粗面岩為主,夾紫紅色凝灰質粉砂岩,局部見輝石安山岩。底部與下伏羅嶺組呈斷層接觸,總厚約593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王山組
  • 命名時間:1955年
  • 命名人:顧雄飛
  • 命名剖面:安徽當塗縣的魯家村
沿革,特徵,

沿革

龍王山組是指介於西橫山組與大王山組之間的一套火山-沉積岩系。1955年顧雄飛將這套地層命名為龍王山層,歸屬於“建德系”,時代定為早白堊世。1960年周仁麟將其改稱龍王山組,置於“武彝群”的底部。1962年斯行健、周志炎首次公開引用,將其暫歸中晚侏羅世。1974年江蘇區測隊採用龍王山組,時代定為晚侏羅世。後被廣泛沿用。

特徵

含少量植物Cladophlebis cf. Browniana, Podozamites sp., Araucalites sp.;並產以Classopollis classoides居優勢的孢粉組合。該組屬火山噴發相及短暫的河湖相沉積。主要分布於安徽當塗、馬鞍山、蕪湖及江蘇江寧、溧水、溧陽、句容及芽山等地;各地岩性厚度均有變化;在溧水烏山、橫棧一帶以甲山為代表,可分兩部:下部為灰紫、暗紫色玄武質安山角礫岩及集塊岩,厚約116m;上部為灰紫紅色夾深質、黑灰色玄武安山岩,含角礫安山岩,夾凝灰角礫岩,厚約283m。在整個寧蕪地區其厚度變化於300~600m之間。在溧水天生橋其底部與下伏西橫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