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山東省青島市西南部海灣)

龍灣(山東省青島市西南部海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灣,山東半島西南黃海西岸海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台東北,大珠山西。灣口在大珠山嘴與齋堂島之間。有小口子港和古鎮口灣。

龍灣海域為黃島區重要的水產基地,盛產海帶、石花菜、扇貝等。東北口處的小口子是著名漁港。龍灣自古為海防要地,古代在古鎮口、龍灣口設定炮台或煙墩。龍灣北臨大珠山,南臨琅琊台,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灣
  • 所在海域:山東半島西南黃海西岸
  • 所屬區域: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 面積:66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岬角島礁,氣候特徵,海域特徵,水產資源,漁場漁汛,旅遊資源,漁業生產,捕撈,養殖,漁港,林業生產,航運交通,社會文化,建置,軍事,經濟,

位置境域

龍灣在山東半島的位置龍灣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龍灣的位置及境域龍灣的位置及境域
龍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台東北,大珠山西。灣口在大珠山嘴與齋堂島之間。口向南,寬12.2公里, 面積66平方公里。灣內有小口子港和古鎮口灣。
古鎮口灣,又稱曹家溜,龍潭口,崔家潞。位於龍灣北部。縮口圓形,面積19平方公里。灣北岸,明清時曾設巡檢司,有古鎮口炮台。小口子港,位於古鎮口灣外側東部,為歷代漁港。
龍灣南部海域龍灣南部海域
古鎮口灣古鎮口灣

岬角島礁

龍灣南部的沙灘海岸龍灣南部的沙灘海岸
琅琊台,在龍灣南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屬膠南縣)城南偏西26公里,琅琊鎮境內,西北距琅琊鎮駐地夏河城6.8公里。琅琊台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台頂平敞,周長150餘米。南坡稍緩,北坡陡立。
大珠山嘴,在龍灣北口,狀如鷹嘴,又稱鷹嘴子。系大珠山南伸入海的岸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500米。上有霧笛站和10米高燈樁。
齋堂島,位於琅琊台東南海中, 由南、中、北三島連線而成。全長1.6公里,寬0.25公里,面積約0.4平方公里,海拔69米。有11.8米高燈樁1座。岸線周長約5.18公里。 沿岸多礁石,唯西北處為沙底,可泊船。元代海運糧船皆泊於此。島上有3個自然村,1108人。居民以漁為業。產鮁魚、鮐魚、黃姑及海參、鮑魚、石花菜、真鯛等。島周圍岩礁岸建有養殖場。島與陸地間有齋堂水道,可通60噸拖輪。清乾隆版《諸城縣誌》載,島上古有齋堂(“文革”中拆毀),為秦始皇侍從齋戒處,故名齋堂島。隸屬琅琊鎮。
小沖里島子,位於大珠山嘴西側。 南北長150米,東西寬50米,距陸地最近點40米。島上皆裸岩,無人、無草、無淡水水源。基部有牡蠣生長,落潮時可與陸地相連。島北端,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灣,稱為大沖、小沖。舊稱“里島子”,因近小沖(小灣),故稱“小沖里島子”。大、小沖內均可泊漁船,是天然小漁港。每當漁船靠泊卸魚, 這裡就成了繁華的“漁市”。在“里島子”外約300米有一暗礁“外島子”。里外島子之間海珍品和魚類資源較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該島屬大珠山鎮管轄。
外島子,在大珠山南海中。距小沖里島子約250米,平潮時顯露,大潮時淹沒。長約40米,寬約19米,面積約7600平方米。因在里島子外面,故稱外島子。航行時需繞道。

氣候特徵

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氣候四季分明,春遲秋爽,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海域特徵

龍灣,東、西兩側多為岩岸,北部古鎮口灣一帶多為灘岸。泥沙底。水深5~14米。
潮汐。為正規半日潮,每個太陽日(24小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高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4小時50分, 低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11小時02分, 潮差為1.9—3.5米。 大小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0.5米。颱風過境或東南大風產生增水, 寒潮過境或西北大風產生減水,個別日期影響潮位達1米以上。

水產資源

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海產魚蝦260餘種, 其中分布廣、資源量大的有帶魚、鮁魚、烏賊、章魚、黃鯽、鷹爪蝦、 對蝦、海蜇、牙鮃、真鯛、梭子蟹等50餘種,潮間帶潮下帶生物203種,可開發利用的有雜色蛤、泥蚶、西施舌、竹蟶、刺參、皺紋盤鮑、貽貝、扇貝、石花菜、紫菜等40餘種。

漁場漁汛

漁場。1934年版《中國實業志》記載:“漁場可分為兩種,一為外海漁場,二為內河漁場。外海漁場為黃、渤海,又分為近海與遠海兩種,近海方面為沿海一帶,如膠州灣及附近之水靈山島等。漁民集居點董家口、貢口、靈山衛、紅石崖、湘子門”。其中湘子門是位於龍灣口東端的漁場。建國後,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膠南沿海各海灣仍是魚蝦貝蟹豐富之漁場,烏賊魚、章魚、帶魚、鮁魚、海參、海蜇、真鯛等優質品種出產較多。
1970年代,沿海產量逐漸減少,據當時調查,膠南近海魚蝦有200餘種,其中資源量大、分布廣的有帶魚、鮐魚、鮁魚、鰳魚、銀魚、黃魚、馬面魨、黑鯛、牙鮃、高眼鰈、舌鰨、鰻魚、紅娘魚、鱸魚、梭魚、海蜇、對蝦、鷹瓜蝦、梭子蟹等58種。
漁汛。魚蝦的集群、洄游、繁殖與分布有明顯的季節性。膠南沿海、近海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產卵索餌,春、秋兩季尤為明顯。但由於距暖潮較遠,冬季不適宜溫帶魚族棲息。魚群來去隨水溫變化而變化。春暖自南向北,自外海向近海而來,秋涼則自北而南循大洋。近海魚蝦產卵、越冬、索餌期較為分散,洄游密度較大,從而形成春汛、秋汛兩個大的漁期。春汛一般在3一5月,漁民稱之為“小海市”(自驚蜇至穀雨),“大海市”(穀雨至夏至),秋汛一般在9一11月(寒露至小雪)。

旅遊資源

琅琊台琅琊台
琅琊台, 位於膠南市西南26公里, 琅琊鎮境內,三面環海,海拔183.4米。其東南為齋堂島,北為龍灣,西南為沐官島,西北為琅琊城故址。 琅琊台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龍灣海水浴場龍灣海水浴場
龍灣, 位於琅琊台北側, 與琅琊台相連。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呈弧狀,猶若一鉤彎月,又稱月亮灣。海水潔淨,沙灘細軟,宜開發為日光浴、海水浴場。
齋堂島, 位於琅琊台東南方海面。因島上古有齋堂,故名“齋堂島”,齋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傳說此島是秦始皇當年齋戒求仙藥之處,又說是秦始皇下屬官員齋戒處。島上舊有娘娘廟,相傳為始皇之母齋戒居住之所,早已傾圮,唯余旗桿坑穴數個。島上有甘泉,位於海邊絕壁間,傳說為太后洗臉盆。此外還有黑石門等景點。
徐福東渡啟航處,位於古老灣子。有考此為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東渡日本的啟航處。1993年,膠南琅琊暨徐福研究會在此立“徐福東渡啟航處”碑。
龍灣北部小口子處的大珠山及注入龍灣的小河龍灣北部小口子處的大珠山及注入龍灣的小河
大珠山,位於膠南市大珠山鎮境內靈山灣與古鎮口灣之間,三面臨海,總面積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頂海拔486米。大珠山以巍峨挺拔、風光秀麗而聞名。因與小珠山南北雄峙而立,古有“雙珠嵌雲”之說,被列為古膠州第一勝景。主要景點有石門寺、望海樓、珠山石室、麻衣庵、湘子門、南天門、閻王鼻子、珠山秀谷、黑龍潭等名勝。以石窟最為珍貴,多為隋唐時代遺存,保存完好的有夾溝西山石窟、夾溝南山石窟和石屋子溝石窟3處。

漁業生產

捕撈

龍灣周邊的琅琊、寨里(張家樓鎮)、大珠山等鄉都是從事海洋捕撈的重點鎮。而且捕撈產量在黃島區南部(原膠南範圍內)都是較高的。其中龍灣南西部琅琊鎮船隻數量、年捕撈產量約占原膠南縣的40%,居鄉鎮之首。琅琊鎮的齋堂島村1987年有漁船95艘, 總噸位1955噸, 總馬力1732馬力,漁業勞力550人,海洋捕撈總產1911噸。完成漁業總產值440萬元,全村人均漁業收入2803元。
1976年,琅琊公社建立海洋捕撈船隊,由於虧損嚴重,1980年後撤銷。

養殖

灘貝增殖。1972年以來,從紅石崖向琅琊、寨里等沿海灘涂移植雜色蛤20萬公斤, 泥蚶20萬公斤,進行大面積灘貝增殖,並從壽光縣羊口移來毛蚶0.7萬公斤,進行放養。
石花菜養殖。膠南沿海藻類中,石花菜分布最廣,產量最大,是山東石花菜生產基地之一。1985年,琅琊海帶場與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合作,成功地進行了石花菜深水筏式保種生產性試驗,為解決春茬養殖苗種開闢了新途徑, 石花菜養殖生產有所擴大。
海帶養殖。膠南海帶養殖有30多年的歷史,整個發展過程呈馬鞍型,盛期為1970年代。1957年12月, 縣水產局從南方購進海帶秋苗10萬株在薛家島北屯試養2.88畝, 獲得成功。1958年, 上海水產會議後,膠南的海帶養殖有較大發展。是年,琅琊鎮建立海帶養殖場。 1961年後,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出現大面積斷架子、掉苗和海帶霉爛, 減產較大,部分單位出現虧損。琅琊鎮社辦海帶場下馬。海帶生產大幅度下滑。直至1965年,每年養殖面積只有1000餘畝,年產1000噸左右。1966年後,海帶生產再度發展。沿海社隊陸續建立和擴大養殖場。1972年,全縣海帶產量首次突破萬噸。海帶養殖成為一項主要經濟收入。1986年後, 海帶場轉向貽貝、扇貝等養殖。

漁港

前小口子漁港前小口子漁港
前小口子漁港。位於大珠山西南部。港內水深5~10米,可避東北和東南風,能泊漁船120餘艘。周圍多岩礁,為膠南縣海參、鮑魚的主要產區。有水產供銷站和水產品加工場地。大珠山鎮有漁船200餘艘泊於此港。1987年,產魚蝦650噸,其中鷹爪蝦60噸。

林業生產

龍灣西、北部沿岸沿海大珠山鎮的阡里,寨里鄉的崔家灘、琅琊鎮的港頭一帶,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1964年至1966年,營造黑松防護林林建設全面鋪開。之 後,又在林木立地條件較好的寨里崔家灘里一帶,營造棉槐、刺槐林。至此,沿海防護林帶基本形成。1985年後,又在琅琊鎮的鹽鹼灘上用“絨毛白蠟”樹種進行開發性造林。

航運交通

古鎮口港。位於大珠山古鎮口灣(崔家潞)北端。明朝時為海防重地。民國元年(1911年)守兵裁撤,成為商港。因灣水較淺,商船重載必泊海中以小船駁運,後逐漸廢棄。只有當地漁船出入。

社會文化

建置

龍灣地屬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地區)黃島街道靈山島街。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1990年12月撤縣設市。2012年12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
龍灣為三鎮所轄:東北部為大珠山鎮,1987年轄40個行政村, 居民9579戶,37988人(非農業人口5954人)。鎮政府駐朱家小莊,北距縣城6.4公里。南部為琅琊鎮1987年轄59個行政村,居民9480戶,38639人(非農業人口758人)。鎮政府駐地夏河城。北部原屬寨里鄉,2001年劃入趙家樓鎮,1987年轄35個行政村,居民7411戶,29724人(非農業人口522人)。

軍事

古鎮口炮台遺址古鎮口炮台遺址
明代,靈山衛為海防重鎮,衛轄軍屯、兵寨、墩台。琅琊台墩、胡家墩、陳家墩,屬南龍灣海口巡檢司;清乾隆七年(1742年),裁南龍灣巡檢。在龍灣口有墩台,有步兵守衛。另在古鎮口置炮台。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鎮口外委把總1名, 馬兵2名,步兵13名。民國元年(1912年)裁。雍正年間海防為千總分汛,汛地有古鎮口、石欄嘴、齋頭、龍灣口、琅琊台等。同治十三年(1874年)裁。民國13年(1924年)10月,因直魯豫戰事,駐膠縣步兵十九團第三營布防於沿海要地,並設張家樓瞭望哨。
196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守備第二師第六團駐防泊里一帶。1976年11月改編為海軍建築工程兵第十四團,移駐小口子。1983年又改為北海艦隊後勤部建築一大隊。1985年春調防。197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築工程兵第十三團進駐小口子。1983年撤銷。

經濟

龍灣地區,所轄地區大珠山、寨里外以農業為主,琅琊地區歷史上以漁業為主。1990年代,大珠山鎮有耕地36553畝,果園5707畝, 林地面積43727畝, 居膠南地區之首。水產品較豐富,年產量2357噸。阡里蝦、新紅星苹 果、蟠桃等遐邇聞名。1987年農業總收入3939.7萬元。有一些小型鎮辦工業有農機、皮膠、磚瓦、 木器、 紡機配件等行業。境內大珠山,為岸海名山。
琅琊鎮則漁農並舉。 有耕地46373畝,林地13220畝,果園2618畝。漁業十分發達,1987年水產品總量7350 噸,居全膠南地區之首,海產以海參、鮑魚、加級魚著名。鎮東南臨海有千古名勝琅琊台。台北有東皂戶商代文化遺址,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寨里地區(後劃入趙家樓鎮)位於古鎮口灣西岸,海岸線長11.1公里,沿岸有濱海灘地。 經濟以農業為主。耕地40306畝,林地13501畝,果園5910畝。有漁業,產紅席。
龍灣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的位置龍灣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的位置
2018年,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准的第9個國家級新區,處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內,處於京津冀和長江三角兩大都市圈之間的核心地帶,與日本、韓國相望。陸域面積212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00平方公里,海岸線282公里。其中龍灣位於期中東部,規劃的經濟小區主要有古鎮口創新示範園區(也有稱軍民融合示範區)和琅琊台旅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