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山“昆明人”遺址位於昆明市呈貢縣大漁鄉鄧家村東(現呈貢區大漁街道月角社區東南1.2公里),遺址東西長0.3公里,南北長0.4公里,海拔1941米,由三個洞穴遺址組成。1973年後,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和發掘,1975年出土一批舊石器、燒骨等文化遺物,1976年出土一個完整的人顱骨化石,尤見珍貴。1977年出土晚期智人的兩顆牙齒化石,1978年上述發現被命名為“昆明人”。後又依次發掘出豐富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是滇池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重要遺址。後經測定,“昆明人”生活在3萬年前,為雲南昆明滇池區域最早的穴居原始先民。1983年公布為昆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潭山“昆明人”遺址
- 地理位置:昆明市呈貢區
龍潭山是一座孤山,處於地質構造帶斷層線上,東西走向,背斜構造明顯。沿山體褶皺軸線,潛水活躍,地下有伏流通過,岩溶發育。在不同的地史年代,在此山不同的高度上形成了多層的洞穴、裂隙系統。有的洞穴,很適於古代人類居住、棲息。
1973年4月,有人在龍潭山多處地點發現了大批的哺乳動物化石。1975年2月及1976年9月9日,龍潭山二號洞又發現了一塊古人類頂骨化石和一批舊石器,首次揭開了昆明滇池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序幕。1977年4、5兩個月,又在第一號洞發現了兩枚古人類牙齒化石,雲南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試掘。1982年和1983年初,雲南省有關人員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學者一些,分別兩次對三號洞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枚形態特殊的早期人類乳齒化石和358件石製品。這當中,有關專家發現並組織挖掘了第三號洞,獲得了許多古人類化石。後來通過了多次科學發掘,共出土較完好的人顱骨(附下頜骨)1具,頂骨殘片2件,眼眶骨1件,上頜骨1件,下頜骨2件,人牙齒42枚,脊椎骨18塊,肩胛骨3件,髖骨5件,肋骨若干,肱骨4根,股骨13根。出土打制石器材料總計3000多件,採集到大批哺乳動物化石。在文化層中發現有很多的炭屑、燒骨和灰燼。還發現了遺址中有保留較完整的火塘。
經科學鑑定,那枚特殊的人牙齒的化石屬於早期智人的左下第三乳臼齒,與現代人的不同。其長寬尺寸不但大於現代人的平均尺寸,也大於歐洲和近東的尼安德特類型人類的相應測量值,甚至超出北京猿人下第二乳臼齒長寬尺寸變異範圍的上限。其齒冠咬合面有6個齒尖,沒有下前尖。主要溝紋呈丫形,帶有早期智人第二乳臼齒的一些形態特徵。
龍潭山的其他人骨化石屬於晚期智人。其中的人顱骨為一老年男性個體。頭骨顯得完整突出,厚度相對也較大。顱骨圓隆,頂視呈橢圓形。最大長,長於現代人,接近柳江人,最大寬短於現代人。它的頭高,顯得低矮,屬一種原始的性狀,額部寬斜,眉弓發達,眼眶寬長,面部寬平。這些特徵,表明他比現代人原始,上頜骨顴骨下緣起點位置低,也屬於一種原始特徵。眶下緣向內下傾斜,顯示出智人的特徵。他的上頜骨較纖細,與南京湯山人的相似。他的額骨寬度最小,鼻高、鼻寬、眶寬及上頜齒槽突長指數接近于山頂洞人,他的枕骨內,外隆突在同一平面上,表現為現代人的特徵。腦膜中動脈亦為現代類型。面型低矮、寬扁,也屬於現代人特徵。由於面部低矮而扁,具有突齶和鏟狀門齒等特徵,龍潭山的晚期智人無疑也屬於蒙古人種。他的眉脊發育,下頜角接近於直角,牙齒較大,表明屬於男性個體。而冠狀縫、矢狀縫全部癒合,牙齒磨損嚴重,根據牙齒磨損的程度,應為60歲左右的老年人。屬此頭骨的下頜骨咬肌附著處肌嵴發達。下頜角外翻。左側關節突出的內側骨質增生,形成較大的鉤狀構造。右下頜角內側也有骨質增生現象,形成了骨質瘤。這具頭骨最能吸引人類學家注意的是他顯示出來的病理變異,如顱骨在主狀切面上扭曲不對稱,下頜關節內的骨質增生,沒有印加骨等。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龍潭山晚期智人的臼齒化石咬合面上主要溝紋呈十字形,這與早期智人的有著明顯區別。
在龍潭山人化石中,有一件左眶上骨為幼年個體,屬低方眶形。一件左頂骨為青年個體。上頜骨為中年女性個體。兩件下頜骨分別屬於男、女性個體。頭後骨骼中,股骨較現代人的細,其髓腔徑與骨幹徑之比值較直立人的大,比現代人的小。特別有意義的是,一件股骨頭上面病理現象明顯,其殿肌粗隆自上而下錯落排列有5個骨瘤。另外,在第三號洞的堆積層中,還發現了一具殘缺人化石骨架邊放置有鹿角之類,屬於一種原始的埋葬現象,很值得注意。我國僅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過這種原始人的墓葬,迄今為止,龍潭山出土的全部人骨化石代表著晚期智人至少有十個個體,表示龍潭山早就有原始人群依洞而居,繁衍生息。
龍潭山智人的生存年代為地史時期的晚更新世。198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碳14實驗室用采自龍潭山第二號洞遺址第4層的炭屑和燒骨,測定該文化層年代距今30500±800年,1984年,這個實驗室又對地層出土的炭屑及哺乳動物牙齒採用熱釋光法及碳14法測定,第三號洞遺址文化層年代距今18萬年,中部距今2.1萬年,下部距今2.9萬年。2002年,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海岸與第四紀研究所的沈冠軍教授採用鈾系法,對采自龍潭山第二洞第2層的新生碳酸岩進行鈾系測年,此地層距今1.99萬年。因為這些洞穴均未發掘見底,倘若繼續發掘,在龍潭山很有可能發現更為古老的人類遺存。
龍潭山的舊石器以礫石為原材料。石質包括有燧石、砂石、石英石、水晶、碧玉、瑪瑙、蛋白石、火成岩等。以燧石為主。依據功能和形態可以將龍潭山的石器分為兩類。第一類石器為石錘。第二類石器的加工主要採用石錘向背面修理出刃口。還有用指墊法作間接修理的。石器器形包括用大量石片製成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及雕刻器。其中,砍砸器42件,一般採用單面陡向加工,打制粗糙,刃口較鈍,有修理把手現象。龍潭山出土的刮削器在全部石器中所占的數量不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應了該遺址古人製造石器的技術和水平。可以認為,龍潭山的石制工具,“或多或少地帶有歐洲莫斯科相同類石器的風格”。其修整技術,是相當熟練和高水平的。在龍潭山石器中,砍砸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一特點與華北同期重要地點的石工具組則全然不同。
除石器外,龍潭山還出土了一些骨器和角器。骨匕、骨錐和骨鏟均由管狀骨腔內向腔外砸,然後再在一端加工出刃來。角器採用帶有角環及角柄的鹿角製作。可能是先將眉枝斬斷,然後多次用石頭砍剁,將上枝砸裂,再把其角部加工成刃。留下角環便於手握。
在龍潭山下部角礫層和厚大蓋板層中出土中國犀牛、雲南馬、貘類、鹿類化石,表明在這裡存在著相當於元謀猿人時代的古老哺乳動物群。而與龍潭山晚期共存的哺乳動物化石群有中國犀牛、中國巨貘、野豬、柯氏熊、野兔、水牛、鹿類、麂、豪豬、竹鼠、雲豹、蝙蝠、黑鼠、鼩青等。這些動物,均屬我國南方更新世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在這個動物群中,中國犀牛屬滅絕性動物,其它均為現生物種。當時中國犀牛、中國巨貘的存在,表明龍潭山晚期智人生存時期滇池地區氣候濕熱,植被繁茂,特別適宜喜暖動物的生存。
龍潭山文化廣泛分布於雲南的滇池沿岸和南盤江流域,近可與四川的銅梁文化攀親,遠可以與山西襄汾的丁村文化道故。總而言之,龍潭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對探討現代人類的起源,對於第四紀地層的對比與劃分,對於研究滇池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都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
龍潭山發現古人類及其大量文化遺物,將滇池地區人類生存活動的歷史提前到了3萬多年前,為此,1983年3月28日,昆明人民政府將龍潭山古人類遺址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2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其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國許多專業文獻已將昆明呈貢龍潭山的重要發現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