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渣鄉

龍渣鄉,地處二市三縣(株洲市、郴州市,炎陵縣、桂東縣、資興市)交界地,原屬中村鄉。是1985年經省民政廳批准建立的,株洲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有農戶589戶,下轄4個村、26個村民小組,少數民族占52%,主要為瑤、畲族;耕地面積134公頃,平均海拔1000餘米,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和老區鄉。龍渣瑤族鄉屬井岡山革命老區,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渣鄉
  • 地理位置:株洲市最南端
  • 面積:全鄉總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2241餘人
鄉鎮簡介,歷史與名人,地勢和生物資源,師資和教學,醫療,交通設施,民俗風情,盤王節,龍渣瑤族鄉瑤族的由來及文化,

鄉鎮簡介

歷史與名人

炎陵縣龍渣瑤族鄉在大革命時期,朱毛率隊在前住桂東的路途中曾宿住過龍渣,先後有10來位革命烈士為新中國奮鬥獻身。

地勢和生物資源

境內溪谷密布,山嶺陡峭,極少平地,山地面積12.1萬畝,森森覆蓋率達85%。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俗稱活化石的銀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山牛、石羊也有少量生存。

師資和教學

龍渣瑤族學校發展成一所九所一貫制學校,有師生212人。在市教育局等部門支持下,投資120萬元,改造瑤校學生食堂、禮堂、教學樓、校門等設施,改變瑤校面貌,改善師生師生學習、生活條件。

醫療

龍渣醫院爭取市衛生局支持,投入資金10萬元,改造鄉衛生院辦公樓,添置紅紫線外治療儀等部分醫療設施,提高瑤鄉醫療水平。

交通設施

主要的交通設施有:
1、國道G106線與省道S322線交叉貫穿全境。
2、“團結路” :“團結路”修建於1998年,為徹底改善龍渣村瑤族同胞行路難的問題,鄉人民政府爭取上級支持,一期投資10萬元,開始修建,於2000年竣工,為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命名為"團結路"。2002年7月,時任市長,現任市委書記的肖雅瑜率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等市直單位到龍渣現場辦公時,指示要求硬化"團結路"。硬化"團結路"工程,當年動工,當年竣工。"團結路"已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
龍渣鄉
3、“雙奎村公路”:雙奎村公路是一條通往處於深山老林的雙奎村村級公路,長9.8公里。雙奎村水電、森林資源豐富,該路是雙奎村人民民眾主要的運輸通道、"致富路",現在已開始路面小泥硬化。

民俗風情

盤王節

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為瑤族盤王節。瑤族有還盤王願,跳盤王舞,籍以紀念創世祖先,慶祝豐收,祈以消災賜福的習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瑤族的祖先"盤瓠"協助高王殺死了戎王(評王),平息了亂事,立了大功,得與三公主為婚,並被賜為會稽侯。夫妻倆渡海上會稽山居住,生下六男六女。一天,盤瓠到山上打獵,碰上了一隻兇猛的羚羊,經過幾番搏鬥,不幸被羚羊用角撞下山崖死去。他的子女把屍體抬回,舉行厚葬,用泡桐木製成鼓身,用羚羊皮蒙作鼓面,製成長鼓,拍打致祭,邊跳邊舞。以後。人們在還盤王願的活動中都要跳長鼓舞、盤王舞,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各村各寨遊行撻鼓,邊敲邊打邊吹,隨著節拍載歌載舞。人們唱"還願歌"、"姑娘願歌"、"將軍願歌"等。"還願歌"是為紀念盤王之死,曲調悲哀;"姑娘願歌"唱姑娘遠嫁、離別父母的悲傷;"將軍願歌"則為盤王出征、打獵臨行前的祝歌,歡樂雄壯,音調高昂。

龍渣瑤族鄉瑤族的由來及文化

(1)遷演。康熙元年(1662年),知縣李朝事邀郴州瑤官趙成隆平定縣內兵亂,亂平後,李上奏朝廷,封趙為酃縣瑤總,管理瑤民事務。其部下遂於龍渣等一帶人煙稀少處開墾荒地、繁衍生息。1928年在共產黨領導下,以龍渣人盤園珠為首,組織農民協會,反抗豪強,由於國民政府的殘酷鎮壓,鬥爭失敗,盤園珠被捕,不少瑤民被迫逃亡他鄉。
(2)服飾。清代、民國時期,瑤族男女衣服著多為青色,長及膝,無領,對開或大襟右開,上端安一紐扣,其餘系以布條,袖肥面短。衣褲邊鑲刺繡五彩花邊,圖案多與圖騰神話有關,多龍犬、梅花。腰系繡花緞或圍裙。現瑤民穿漢族服裝,習以為常,瑤族服裝僅在節日喜慶時穿戴。 (3)歌舞。龍渣瑤族鄉是大山區,瑤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素有"人在雲中走,雞在霧中啼,對面能喊話,見面要半天"的說法。唱山歌習慣世代相沿。山歌內容有歌頌盤王的恩德、勞動的艱辛,豐收的喜悅,最多的要算情歌。山歌多用瑤語唱。瑤族舞蹈源於祭祀活動。現仍流行的有長鼓舞等。
龍渣鄉
(4)語言。瑤族有語言但無文字,瑤語只在瑤民之間使用。
(5)瑤鄉風光。瑤鄉有民族文化和秀美山川等豐富旅遊資源,主要景點有: "白米下鍋"瀑布、紅星大橋、九山女兒國、瑤鄉"五絕"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努力開展對外宣傳,進一步擴大瑤鄉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發展旅遊業,把旅遊業培育成鄉域經濟新支柱。
(6)龍渣五絕。走進炎陵網站--瑤鄉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