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天然的山洞,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氣的水溶解而部分消失後形成的natural cave (cavern)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洞
- 地理位置:雲南 宣威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
從縣城出來,途經來賓,沿倘可公路前行大約五公里以後,鄉村公路變得越來越難走。這時,已置身於來賓和倘塘兩鎮的交界的陡山坡山系。長征時賀龍元帥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的虎頭山之戰就在這兒打響的。只見眾山從四面環聚而來,有的高聳雲天,料峭挺拔,有的平鋪而出,狀如馬鞍。我們將車停在路邊。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繼續沿東面深山裡前行,尋找龍洞。
在山路上步行約兩里的途中,只見滿山青松密布,層層疊翠。紅花和綠葉不時將石灰岩石頭掩映於枝稍叢尾,極象啃飼於春山之中的山羊。行至一丫口處,一條幽深小路直插向前方溝底,沿幽徑而下,就來到龍洞的水洞。
水洞因一股清泉從洞裡潺潺流來而得名。進入洞中,一股清涼之氣迎面撲來,恍若又回到一個雨雪紛飛的冬天裡。沿著修補出來的小路續進,只見洞裡亂石如雲,有的狀如飛禽,有的貌似走獸,不一而足。小心沿著窄路又繼續前行,前方寬地上遍布無數密集石紋,在身後的走來的龍洞工作人員提示說這就是龍洞得名的淵源所在,我親往細看。但見最上面的石峰上有層層疊疊的梯田,各梯田之間又有一小小的缺口相連,我即刻聯想到元陽的高山梯田,不也是從山頂沿坡而下,五穀豐登,民豐物卓的嗎?正當我幻想之時,同伴中的一人驚呼:“這青蛙嘴裡真吭著寶石呢!”我循聲而去,只見在右角一塊梯田邊上蹲坐著一隻高約兩工分的青蛙,迎天而叫。我伸手沿嘴摸去,果真摸到一顆雞蛋一般大小的光滑石頭,原來這青蛙的叫喚聲中已經將一個金貴富足的年成叫來了。
更為叫絕的是在梯田下方盤恆交錯的兩條石龍,一條面目清晰,威風凜凜,龍嘴剛好伸右邊石壁上的一圓石下面。另一條神龍難見其首,我仔細看清後才發覺原來那龍頭已經早已躍上石壁,在圓石的上面去了,和下面的龍頭形成對峙之勢,共同爭咬其中的圓石。這豈不是雙龍搶寶之說?是的,惟有風調雨順才有這方人的幸福和美滿,有這兩條龍作為高山梯田的根基,還怕來年不豐收?跨過高山梯田繼續深入洞中,只見三尊石佛屹立。前往視之。原來是觀音、如來、財神等天界神尊。工作人員說此乃走完天界,全得三尊的庇佑了,至此水洞已走完,驚奇的是三尊都是石頭的原生形狀,絕非人工鏤刻。
從水洞出來,天空中的艷陽正直直地照在山谷上空,滿谷清淨明澈,神清氣爽,我們又沿著右邊山路,尋訪臥藏於半山腰上的旱洞。
進入旱洞首先是一段筆直如梯的石階,小心翼翼地扶欄而下,好不容易走到平坦處,腿腳已發麻發酸,正要止步歇息,一同伴已在前面說:“好大的大廳。”呵!這么大的大廳當真少見,納數百人在裡面議事開會亦不嫌擁擠,四面八方的石頭已經遠遠的退卻在後面。這樣寬闊的石洞記憶中惟有阿廬古洞,頓覺空間遼闊,禁不住腳下生風,大踏步而行。在一轉角處被一根晶瑩剔透的白玉柱子迎面擋來,在雲南大多數石洞都能見到這種擎天玉柱,惟有這裡的粗細均勻,白如璞玉。繞過石角剛行不遠,前方又被一白牆攔住,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面碩大無比的屏風,千百萬年的碳酸鈣沉澱沿石壁流淌下來,已形成堅不可摧的一道玉屏,我用手輕撫,冰涼的CACO3溶液粘在我的手上,前行數步已到達洞底。
游完水旱兩洞,沿山路又回到丫口來,只見附近村落里的俊男靚女會聚在此,三五成群,啃甘蔗,嗑瓜子,我等渺小文人之輩覓得樹陰下乾淨一隅坐下來,只聽見附近林子裡的鳥鳴聲聲。原來,這真是一片未被開發的勝景,連鳥雀都還不怕人哩!
路線是:從宣威城北一直出去,到十里舖沿著倘塘路線走,經來賓,到石丫口村拐東而去,前行兩三里就到龍洞了。
路況:山上都是土路,相對平坦,山勢也不大,應該是說烏蒙山的邊沿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