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山東省淄博市龍泉鎮)

龍泉鎮(山東省淄博市龍泉鎮)

龍泉鎮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南,鎮機關駐地在龍一村。南與西河鎮以劈山為界,東與張莊鄉相鄰,北與洪山鎮接壤,西與城南鎮崑崙鎮相連。設鎮時間1984年3月,整體地勢東西高 中間低 南高北低成箕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鎮
  • 地點: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 設鎮時間:1984年3月
  • 整體地勢:東西高 中間低 南高北低 成箕狀
  • 歷史典故:龍泉劍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概況,經濟狀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人民生活,鎮村建設,龍泉劍,

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為淄川縣三區,轄龍口鄉、韓聖鄉、圈子鄉、渭頭河鄉、石谷鄉、車宋鄉。1955年4月,撤淄川縣龍泉劃為崑崙區、後歸屬洪山區,成立龍口辦事處和渭頭河辦事處。1958年3月,洪山區撤銷,併入淄川區。1958年9月,成立龍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18日成立龍泉城市人民公社(簡稱龍泉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龍泉鎮。

地理位置

龍泉鎮位於淄川城東南,鎮機關駐地在龍一村。南與西河鎮以劈山為界,東與張莊鄉相鄰,北與洪山鎮接壤,西與城南鎮崑崙鎮相連。

自然概況

龍泉鎮地處山丘地區,東部為石灰岩山區,西部為沙頁岩山區,中部地形較為平坦,整個地勢東西高,中間低,南高北低,成箕狀,東西最大距離6.9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9公里,全鎮總面積為40.16平方公里。南部王山海拔高度373米,般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韓莊溝、台頭溝與般河相連。省道湖南公路貫穿南北,柳泉石礦、龍泉煤礦兩條鐵路支線分列東西。全鎮共有耕地面積789公頃,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及各類蔬菜,全鎮植被面積1200公頃,覆蓋率達30%。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炭、鋁礬土、陶土、紫砂石 、石灰石。主要特產有渭頭河大瓮、龍口氈帽、泉頭砂鍋等。
2002年,全鎮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3萬人,人口增長率2.94‰,計畫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綜合措施落實率達到100%。2002年被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同年被評為全省“婚育新風進家,宣傳教育進村”活動先進鄉鎮。
目前所知應是18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沿省道湖南路自南向北方向大體是:礬場村、泉頭村、渭一村、渭二居委會、圈子村、廣通社區居委會台頭村、龍一村、龍二村、龍三村、龍四村、韓聖村、和莊村尚莊村、韓莊村、大土屋村、小土屋村(現已合併到韓莊村)、南旺村北旺村、麓村。(暫定)

經濟狀況

鎮內以陶業發達著稱,明清時期譽為“大瓮之鄉”。新中國建立初期,全社經濟總收入90萬元,1978年1149萬元,2002年24. 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26萬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3億元。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總產591萬斤,1978年糧食畝產617斤,總產1551.6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鎮政府加大農業投入,村成立農機大院、農業服務站和農田水利專業組,購置鏈軌車、50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等農機具,實行統一耕播、統一供種、統一灌溉、統一運輸、統一脫粒,農業實現社會化服務。
1996年始,全鎮發展特色農業,建蔬菜大棚46個,建大型花卉場8處,建綜合養殖場58處,分別養鹿、豬、羊、雞、肉食狗、奶牛等十幾個品種,年創產值760萬元。2002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200萬元,其中種植業4130萬元,林業90萬元,畜牧業980萬元。

第二產業

自宋元始有制陶業,明清以來,逐漸發展成為淄川制陶業中心,形成傳統產品——“渭頭河大瓮”。建國初期,渭頭河一帶有窯場20家,缸窯、碗窯、盆窯44座,年產日用陶瓷15萬件,產值49萬元。建國初相繼建木業社、龍口氈帽、泉頭砂鍋、紅爐、磚瓦窯、石灰窯等手工業,年收入90萬元。
1958年始,發展社隊工業,建粘土礦、農具廠、磚瓦廠、陶瓷廠、耐火材料廠、缸廠等小型企業。1962年從業人員2000人,固定資產總值180萬元,1970年始建起中型缸瓦廠、機械加工廠、陶瓷廠、拖拉機站、運輸隊等企業,從業人員3000人。1978年建化工廠、建材廠、紙箱廠等企業,是年,社辦企業總產值337.78萬元,村辦企業產值502萬元。1985年,出現鎮、村聯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局面。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93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5200萬元。1987年始,全鎮以資源為依託,以高科技為導向,主攻建材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1988年建1.8萬 kw龍泉電廠,基本擺脫勞動密集型,拼體力、作坊式的自然經濟,形成以建材工業為主導,以高科技產業為導向,地下轉地上,內涵轉外延,結構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是年,實現工業產值6272萬元,實現利稅400萬元,人均收入900元。
10年間,全鎮工業累計投入18.8億元,企業投入5.5億元,興辦合資企業17家,步入國家企業集團一家,省級企業集團2家,全國大型二檔鄉鎮企業3家,中型一檔4家,中型二檔10家,有5家企業評為省高新技術企業,有5家企業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有6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23項獲國家專利,有2個部優、4個省優、8個市優產品,1996年被省科委評為高新技術示範鎮,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振興工業”先進單位。
2000年始,抓重點工程建設、進行企業改制和創新、壯大骨幹優勢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培植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磁性材料、晶體材料、金剛石材料、高性能電池為代表的“三材一電”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建起淄博新材料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年產值5.9億元。淄博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三位。
2002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64家,其中建材企業30家,年產量7000萬平方米,工業企業年產值21.73億元,實現利稅3.7億元,上交國家稅金2911萬元。

第三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龍泉靠著陶業、氈帽、砂鍋等傳統手工業的發展,使龍口、渭頭河形成較大集市。建國初,民眾入股,辦起龍口地區聯村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1953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工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國營網點12處,集體網點36處,個體網點118戶。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120戶。1990年始,先後建起農貿市場5處,鎮政府駐地沿湖南路建商業街一條,開設各類門頭330家,形成龍泉商貿集散地。2002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業戶8200戶,私營企業160家。全鎮有大型超市2處,中小型酒店40處,全鎮第三產業人員60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6.2億元,實現總收入3.2億元,創利稅3000萬元。

社會事業

1949年境內有學校8處(其中完小2處),學生850餘人,開辦農民夜校10年,多數青壯年達到國中文化水平。1958年,淄博第十四中學設龍泉。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1000人。90年代,鎮投資50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中學和2幢教師宿舍樓。2002年,全鎮有2處中學,在校學生2022人,6處國小,在校學生2708人,其中3處為市規範化學校,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項獎勵275項。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首批教育強鄉鎮之一。2002年全鎮現有教職工359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1982年,龍泉鎮和莊村發現一古墓,出土青釉蓮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現收藏市文化局。根據造型、紋飾和胎釉分析,應是北齊時期北方青瓷窯所產。經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代表著北齊時期的北方陶瓷藝術水平。1972年成立公社電影隊,1975年成立公社文化站,1984年建起龍泉影劇院。各村相繼建立圖書室、閱覽室、文化大院。1988年先後辦起《龍泉通訊》、《工程簡報》、《龍泉信息》、《工作動態》等內部刊物。
新中國建立之前,鎮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少數名中醫和部分個體藥鋪;1956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人員22名,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1999年建門診大樓一幢,購置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醫療條件。2002年全鎮有衛生院1處,村衛生室18處,病床40張。
1991年承辦“龍泉杯”全國少年足球賽,並組隊參加比賽。1992年舉辦“迎省運山東省‘龍泉杯’農民中國象棋比賽”。1992年9月淄川德利陶瓷廠與山東體育報合辦德利藝術攝影大獎賽。韓聖村連續舉辦八屆元宵燈會,尚莊高蹺、礬場舞獅均獲得優秀表演獎。

人民生活

20世紀70年代,以小麥、玉米、瓜乾為主糧。80年代,以麵粉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為主,雞、魚、肉、蛋、奶、蔬菜多樣化,穿著趨向高檔化。1985年以來,全鎮有18個村實施舊村改造,拆平房、蓋樓房。住宅走向樓房化。台頭、和莊、圈子村全部改造為二層小樓,渭二居委會蓋起16幢高層住宅樓,水電暖氣配套。2002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0200部,閉路電視普及率60 %,80年代,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運輸和代步工具。1996年,全鎮各村戶戶通電、通自來水、通柏油馬路,18 %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鎮敬老院1989年被評為省級敬老院,1991年龍泉鎮列入省級文明鎮,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428元。

鎮村建設

1985年始,鎮聘請省、市專家進行小城鎮整體規劃。湖南路龍泉段拓寬改造工程長8.4公里、寬31米,投資3500萬元。投資420萬元建江北第一家程控電話工程,投資1440萬元完成全鎮供水工程,完善全鎮交通、電力、通訊、汽等基礎設施。2000年,為建設高標準中心鎮,聘請省勘察設計院,重新修編原有規劃。
1995年始,總投資3.6億元新建農貿市場5個,完成小城鎮建設總面積30萬平方米,高層住宅樓7.3萬平方米,二層住宅樓20萬平方米,商住兩用樓3.3萬平方米,湖南路龍泉中心路段安裝路燈204盞,種植花草867600平方米,全鎮40個單位3000戶居民解決冬季取暖和生產用汽,集中供熱8.5萬平方米,淄川城區供熱面積45萬平方米。和莊、渭二、台頭村被省人事廳、省建委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6年龍泉鎮獲得省級“城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中心鎮”。

龍泉劍

龍泉劍,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現在也通指浙江龍泉地區,按漢族傳統工藝鑄造的寶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大劍師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1] 。劍,大約創製於殷末周初之際,距今三千多年。早期的劍都很短。西周時兩軍交戰,以車戰為主,遠則弓箭對射,近則戈矛相接,用不上這樣短小的劍,當時主要用來防身。春秋後期,吳越兩國相繼崛起,爭霸於南方。兩國均處於水網交錯、叢林遍野的水鄉,難於車戰,步兵和水軍遂成為吳越軍隊的主要兵種,劍成了軍隊的常規武器。所以,吳越兩國都特別重視劍的生產,其鑄劍技術也遠遠超過中原各國成為中國古代的“寶劍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