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澧河石橋
- 地理位置: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龍泉鄉龍泉村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處時代:明至清
- 編號:8-0362-3-165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龍泉澧河石橋始建於明代,歷代地方政府和百姓多次修葺。
清乾隆年間,龍泉澧河石橋進行過局部修葺。
澧河石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南北兩岸居民往來的必經之處,直到1981年橋西架起鋼筋混凝土大橋。
1988年春,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對該橋進行了調查,並由該所文物專家牛寧先生主持對其進行了局部維修。
2013年,在省、市級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葉縣多方籌措資金對該橋進行了全面維修。
建築格局
澧河古石橋為柳木樁基,石板結構,呈南北走向,整體為石板平鋪結構,共32個橋墩。澧河古石橋兩側無攔板,共33孔,橋長56.87米,寬3.2米,高1.96米,每孔有五塊數重的石條並列鋪就,每塊石板長1.3米,石板與石板之間通過腰鐵連線,第1、3、5塊人行道上的石板為石灰岩(青石)鋪設,第2、4塊專門行車的石板,用堅硬的花崗岩條石作梁。
橋墩由五塊條石疊置而成,每個橋墩由一根直徑約90毫米的插鐵貫穿,在豎向上使橋墩串聯為整體。腰鐵以及插鐵的存在,增加了橋體整體性。在橋西側橋墩上,雕刻有螭首,東側則是與之相對應的螭尾。螭首逆水排列,除增加橋的美觀度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減少洪水對大橋的衝擊力。
文物遺存
龍泉澧河石橋左右各有石雕十八頭。
歷史文化
- 傳說典故
清乾隆年間,橋北呂莊村的呂氏對石橋進行修繕,時稱呂橋,後來橋南的董氏重新修葺此橋,呂橋改名為董家橋。呂、董兩家為橋名一事訟至縣衙,知縣郭岩判:“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此橋遂改名為“善橋”。後來知縣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鎮江知府,廖思芳經過此橋,適值陽春三月,見兩岸柳翠花紅,景色宜人,興致大發,贊為“翠花橋”,其名沿用至今。
文物價值
龍泉澧河石橋有近600年的歷史,對研究橋樑的發展和此類結構石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1985年8月,龍泉澧河石橋被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10月29日,龍泉澧河石橋被河南省平頂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8日,龍泉澧河石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龍泉澧河石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泉澧河石橋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龍泉鄉龍泉村北澧河之上。
澧河橋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龍泉澧河石橋:從葉縣政府出發,路程大約19千米,約需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