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龍空洞

龍巖龍硿洞景區具有良好的溶洞地貌景觀,其民間觀賞遊覽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除此之外,龍硿洞景區溶洞周邊地區的植被狀況良好,具備良好的生態旅遊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巖龍硿洞
  • 地理位置:龍巖市新羅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34.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早9:00-晚18:00
地理位置,水文氣候,地質地貌,動植物資源,生態景觀資源,龍硿洞的傳說,

地理位置

圖片圖片
圖片圖片
龍巖市新羅區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東臨廈門、漳州、泉州,南接廣東潮州、汕頭、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靠三明。其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6°40′29″~117°20′00″,北緯24°47′02″~25°35′22″。龍硿洞景區位於龍巖市區東北側,地處武夷山脈南段,介於蕉山與獅形山之間,距市區48km,面積334.0hm2。區內山重水覆,雲霧繚繞,氣候宜人,極適合進行休閒旅遊度假。

水文氣候

龍硿洞景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氣溫為18°C,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34℃,無霜期291d,景區內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0mm,降水量一至六月遞增,七月劇減,八月略有增加,九月以後劇減,年相對濕度76%。主要災害性氣候是“三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暴雨、乾旱和冰雹。

地質地貌

風景區內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景觀屬喀斯特地貌,形成於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經過了三次地殼運動和間歇演變。景區地貌中間低而周邊高,向一面傾斜,境內主峰海拔1119.8米。龍硿洞景區主要以溶洞景觀為主,已探明溶洞面積達5.4萬平方米,洞內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岩溶景觀發育良好,還有豐富的地下河資源。洞內最寬處50米,最高處16米,遊客容量較大,遊覽線總長約2000米。

動植物資源

龍硿洞景區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殊勝絕倫的自然景觀源於良好的森林植被。景區內山青水秀,生物資源豐富,其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中樹木種類繁多,結構複雜,生長茂盛,景象壯美。喬木層中優勢種以殼斗科的甜櫧、米櫧、南嶺栲、羅浮栲、絲栗栲、毛栲、鉤栲,金縷梅科的楓香、細柄阿丁楓、樟科的紫楠、紅楠、刨花楠、檫樹、潤楠、黑殼楠,木蘭科的深山含笑、乳源木蓮、野含笑等種類為主。具有主珍稀植物桫欏、南方紅豆杉等,也有優良園林景觀樹木深山含笑、八月桂、小紫漆、山烏桕等,春秋時分,奼紫嫣紅的花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同時,還具有許多野生果樹豆梨、南方枳具(雞爪梨)、楊梅、野柿等。林木蔥鬱,枝繁葉茂,大樹聳立,氣勢傲然,蒼勁的木質藤本虬曲蛇行,多種樹木造型別致,景觀獨特,與流泉飛瀑相映成趣,渾然天成。除植物資源外,景區森林中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林中突然出現的野兔、竹鼠、松鼠讓遊人心跳,貓頭鷹、伯勞、山雀、灰喜鵲給遊人驚奇,畫眉為你歌唱。龍硿洞景區的四時花香、萬壑鳥鳴使遊人完全沉浸在幽深的森林和清新的自然之中。

生態景觀資源

龍巖龍硿洞景區具有良好的溶洞地貌景觀,其民間觀賞遊覽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除此之外,龍硿洞景區溶洞周邊地區的植被狀況良好,具備良好的生態旅遊基礎。其地下河蜿蜒曲折,水質清澈。風景區所在地森林茂密、四季常青、風光秀麗、怪石遍布,林木茂密,古樹參天。其植被類型主要有:亞熱帶常綠闊葉天然林、竹林等,具有良好的植被景觀資源。青山綠水奇崖幽洞共同構成了龍硿洞景區良好的區域生態旅遊環境。龍硿洞優美的生態條件,造就了其優越的生態環境,經北京林業大學測定,龍硿洞景區的空氣負離子濃度在62~69萬個/cm3左右,是龍巖市區空氣負離子濃度的132.6倍(龍巖市中心廣場的空氣負離子濃度為5300個/cm3),其空氣正負離子之比在1.161~1.444之間(比值在1.25左右時,空氣品質最好),表明,龍硿洞景區的園區環境質量良好,給人體的舒適度很高。

龍硿洞的傳說

龍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們發現。現遺留下來有文字記載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人們是打著火把進來的,這裡原來是一個小洞,人們鑽進去才能到達下個景區。有二位廈門知青曾好奇地由此進入,不料卻迷了路,過了六天,他們才被當地農民發現,救了出來。 龍宮是龍硿洞最大的大廳,可容納幾千人,分為前後廳。前廳是從洞頂直瀉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論外界的旱澇,水量長年不變,稱為“孽龍吐水”,俗話說,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傳說東海龍王之子小黑龍常年在外胡作非為,被龍王爺捉拿歸府,適逢龍巖大旱,懲罰到這,將功贖罪,常年吐水,以灌溉這片梯田,這些梯田被後人稱作是“仙人田”。這兩個景觀因為很形象,許多遊客還以為是人工所為,其實“仙人田”在地質學上稱為雲盆。洞頂崩塌物的堆積也是景觀的主要成因之一。據專家分析,“和平鴿”與美猴王、瘌蛤蟆等景觀都是洞頂塌落的石灰岩塊休。 “農業學大寨”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洞外的村民進洞挑磷肥、開會、看電影等活動後留下的,龍硿洞在唐朝時已被人們發現,同時發現的還有城郊的龍巖洞,新羅在唐朝時叫苦草鎮,隸屬漳州府,唐天寶年間,當地文人發現了龍巖洞和龍硿洞,因兩洞內有神奇的龍的造型,使得從東漢兩晉年間從中原地帶遷移到龍巖的人們欣喜不已,在漢人來這一帶開基之前,這裡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們是以蛇為圖騰崇拜,中原漢人是以龍為圖騰崇拜的,自從發現了龍巖洞和龍硿洞後,當地官員上書唐明皇,要求把當時的新羅縣更名為龍巖縣,唐明皇一紙詔書,改新羅縣為龍巖縣,據說當時還是由大學士李白起草的,這便是龍巖地名的由來之說。來這裡開基立業的漢人,他們是從中原黃河的支流洛水一帶遷移來的,學術界稱之為河洛人,他們把龍文化演繹到百越族,龍文化又沿著九龍江,沿河流下,傳播到閩南、東南亞各國,所以,據有關學者推測,這裡,正是南中國龍文化的發祥地。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