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 項目編號:Ⅹ-9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歷史悠久。據傳,經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引薦,為紀念保全東晉半壁江山的名臣謝安,按中原傳統民俗祭祀,因而在適中形成、保存了河洛文化傳承特色。其目的是增強鄰里和睦團結,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族裡平安。
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一說大約開始於1214年—1224年間。另一說適中盂蘭盆盛會源始於公元1444年,直至公元1944年,歷經50屆,共500年。解放後,由於種種原因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從第51屆至53屆(1954—1974年)一度停辦,後於1984年(即第54屆)始,鄉中四姓七團著手開始籌辦適中盂蘭盆盛會大型民俗文化活動,直至2014年為第57屆,共有570年。
民俗內容
活動時間
龍巖適中盂蘭盆盛會每10年一屆,每屆時間為天干甲、乙、丙三年的農曆十月,以適中最大的寺廟“白雲堂”為基地,從十月初一日開始,舉行為期半個月的“盂蘭盆節”大型民俗文化活動,鄉俗又叫“十月半”。初六起,全鎮自覺齋戒至十六,不準殺生。
活動內容
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每屆盛會的組織者必須在盛會即將舉辦的第一年,負責對盂蘭盆盛會的聖地“白雲堂”的維修,認真做好盛會的各項準備工作。慶典活動從農曆十月初一開始,所有鄉民全力以赴投入慶典活動,其內容為:試粉(挑鴨公),初六,全鄉齋戒直至十六,為期10天,不準殺生,以吃齋為主,為的是圖節儉。初十開始,恭迎“聖王”,鑒拜“聖王”直至十五,為盛會慶典的高潮。萬民備以齋粿素類之物在各自活動點和各自家門口焚香朝拜“聖王”(又名“聖王公”出巡)。之後,每個佛寮活動點,鼓樂喧天。舞龍,舞獅、竹馬燈、採茶燈、民間劇團搭台演戲,各行檯燈火輝煌,男女老幼和周邊鄰里的民眾紛紛趕來,參加為期半個月的盛會慶典。
活動項目主要有:“大台戲”、民俗文化踩街、“正順聖王”鳴鑼開道出巡及香童、玉女、歌班等組成約有兩千餘人的恭迎“聖王”出巡的隊伍。其次為裝扮帝王將相參與踩街的“活鐵龍”“靜板”“竹馬燈”“舞龍”“舞獅”“採茶燈”“鼓樂隊”等,舉辦“焰火晚會”文藝演出,整個活動場面頗為壯觀。之後的尾年多增加四天,延續到農曆十月十九日。在活動聖地“白雲堂”舉行主祭,和尚拋散齋食,普度眾生,整個盛會圓滿結束,需再過七年後的逢天支甲、乙、丙年再予籌辦“盂蘭盆盛會”。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承續了中原文化的傳統,傳承了河洛文化的精神內涵,融民間文學、舞蹈、戲曲、藝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在當地形成了特有的的文化形態。
保護措施
龍巖市新羅區文化館為“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第55屆—56屆盂蘭盆盛會:
1994—2004年的兩屆盂蘭盆盛會,由於政府的界入與關注,盛會慶典,盛況空前,參與者、連同周邊的民眾,近兩屆均達6萬餘人。
第57屆盂蘭盆盛會:
2014年11月30日,龍巖新羅區適中鎮“盂蘭盆盛會”民俗活動開幕。
2015年11月24日上午,龍巖新羅區適中鎮迎來盂蘭盆盛會的高潮——踩街遊行活動。
2016年11月13日,龍巖新羅區適中鎮民俗活動盂蘭盆盛會舉行;12日上午,還進行了大型的文化踩街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