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嶺古道

龍崗嶺古道

龍崗嶺古道位於半山瑤溪風景區境內,因該嶺從東麓通過半山龍崗西往李王尖、甌海大茶山等村,因此稱龍崗嶺。東部有亭,嶺兩側多奇石巨岩,有“天柱倚雲”等著名景點。中段穿過市級文保單位;龍崗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嶺背旁有龍崗寺及半山王氏古墓等文物保護點。近年在原有的嶺址基礎上,又增加一條從山下通往山中的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崗嶺古道
  • 地理位置:半山瑤溪風景區境內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龍崗嶺人文景觀
兩宜亭位於上河濱半山上,1986年由瑤溪風景管理區負責建造。水泥結構,八角一台。有聯語曰:“一曲澗水,淘來溪玉清坡;二角旗尖,占盡地天形勝”。
龍崗寺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龍崗山,坐西朝東,相傳為明建“白雲寺”故址,三進一門台,現龍崗寺建於1986年,瑤溪南山人王南京(1929年出生)倡建,民間集資500萬元,整個建築從寺入口處到該寺六進均為花崗岩嵌合結構,最長一根長石柱長達7.2米,重達2噸。在大羅山所有寺廟中,該寺是座獨具石結構的風格建築。頭進為金剛殿(四大天王)二進園通殿(觀世音菩薩)寬10米,深6米;三進大雄殿,寬10餘米,深15米;四進500羅漢殿,寬15米,深13米;五進地藏王殿,寬16米,深13米;六進臥佛殿,寬35米,深10米。因寺南側山崗上有“龍崗”二字,故取名“龍崗寺”。龍岡寺(半山中)有藝文“拜佛但求清靜地,皈心即是大羅天”。
英橋王氏墓群坐落龍崗寺一帶,多為永嘉場王氏祖墳所在,大都系明代墓葬。中有古墓七座。結構完整,用料考究,人稱“七派墳”。墓前平坦有斷裂的青石華表。其墓群主要為英朝王氏三代祖墓及各派之祖墓。其中王夢竹、王由皆為明代溫州之著名人物。
張恭人之墓坐落龍崗寺北山山根,朝南而建,這是王叔果祖父王鉦和祖母張氏夫人(張璁胞姐)墓葬,基本上完整,墓前列有石馬、石羊、石狗石雕。
龍崗山新石器文化遺址位於龍灣區瑤溪鎮上河濱村龍崗山坪上。距今約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面積約三千多平方米,發現的新石器中以陶器陶片居多,還有狩獵的石簇(石箭頭)和紡紗用的紡輪,大多數陶器為灰胎硬陶,其中陶罐、陶壺等表面有多種幾何圖形,部分陶器表面敷有紫色、黑色陶衣,造型古樸、釉彩鮮明。石簇磨製得光滑鋒利。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山繚碧園半山別墅林風景區的主要建築。半山是英橋王氏叔果,叔杲兩兄弟少年潛煉修身之地,也是晚年歸隱之所。是經營近百年(距今約五百年)的私人別墅和園林勝地。利用高山、峽谷、溪流、岩石等,組合亭台樓閣,在谷口匯水為池,環以石塘,廣植松竹花草而成園林美景。半山原有華陽洞、半山草堂、修竹廚、觴詠亭、藕池等多處園林建築,現大部分被毀無存。
半山摩岩題刻群半山華陽洞口二嶂屹立、上覆巨岩,岩上橫刻楷書“華陽洞”三大字,字大0.29×0.21米。洞內豎立花崗石底座青石碑(見碑刻)。“半山草堂詩”刻在華陽洞畔平坦前入口壁上,自左至右,直書陰刻、行楷書體,末署“嘉靖辛丑”及“半山草堂詩”。整個題刻高1.20米,寬1.95米,字徑長0.13米,寬0.39米。“羅陽洞天”題字,在華陽洞前約20米洞邊朝北岩壁上,框徑寬1.94米,高0.49米,字徑0.36×0.25米,從西到東楷書陽刻,末署“明嘉靖子春勒”。“濯纓”題字,在與“羅陽洞天”隔澗斜對面的岩壁上,字徑0.41×0.34米,橫列陽刻。“修竹廚”題刻,在華陽洞東約30米處朝西北岩壁上,橫書楷體陰文。框徑高0.33米,寬0.85米,字徑0.23×0.21米。“山高月小”題字,在“半山草堂”題刻前面巨岩上,朝東偏北,字徑0.36×0.24米。橫書陰刻。“雲靜淵澄”題字,從華陽洞折西行百餘步,過小石橋,即上龍背脊似的龍崗,此間有“振衣台”、“濯纓岩”、“雙履岩”及古建築小石橋,觴詠亭、繚碧園等遺址,至龍崗山背脊嶺邊巨岩上,橫書陰刻“龍崗”二字,字徑0.94×1.24米,字型行草、渾樸遒勁。同為王氏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