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遺址概況,歷史記載,
遺址概況
龍城北門遺址位於北城牆的中部偏西,已揭露出來的遺蹟主要有門道、瓮城和城牆。城門為單門道,西側墩台東西寬12米、門道寬 7.5米、進深22米,門道路面有車轍痕跡。瓮城城牆與西墩台相連線,向北延伸21米後折向東,再延伸20多米後疊壓在北大街之下,牆寬9-15米,在牆外側有斷續的護坡石,保存最好處保留有3層,有明顯收分。門道的路面出北門後向東轉,疊壓在北大街之下,判斷瓮城的城門應在東側,城門情況不詳。
北門門道內路土堆積厚約1.1米,各時期路面出北門後均隨著瓮城城牆向右折。從門道兩側的多塊夯土可知北門經過了多次毀建,因而各個時期的門道結構已不太清晰。前燕始建城時的早期門道只能從門道兩側的夯土推測其進深,而面闊則不詳。後北燕時期在其北側進行了修補,增加了門道進深,並增築了瓮城。北魏時期則在前燕門道的南側進行了修補。隋唐時期對北魏門道的南側進行了修補,把門道的進深進一步擴大為18米。北門道的東墩台絕大部分被壓在現代路面之下,西墩台則完全暴露出來,兩個墩台都經過了多次補築,兩側夯土相互對稱,與門道內補築的夯土層次亦相對應。西側墩台的後北燕時期夯土在距門道11米處開始向北凸出,凸出部分東西寬4.5米,南北長6米,其性質尚不清楚。瓮城即從此凸出部分的北端開始接築,向東環繞,這一期夯土南北兩側都進行了多次補築,尤其以北側的唐代夯土規模最大。
北門門道中間發現有4條不同時期的排水溝(編號G1-G4),其中只有G3是用繩紋磚砌築,其餘皆為土壁。G3為上寬下窄,挖槽起建,先在底部用磚鋪平,再沿槽壁平砌至7層,然後在上面平鋪木板,木板之上再墊土,形成陰溝,發掘出的長度為40餘米。繩紋磚的規格特徵與朝陽唐墓所用磚相同,推斷其為唐代所建。G3打破G4,推斷G4的年代為北魏時期。另外兩條排水溝的開口層位都晚於唐代磚溝,其中G1又打破了G2,這兩條排水溝的年代屬於遼金元時期。經過測量,這四條排水溝均為南高北低,應是由城內向城外排水。四條排水溝雖然開口層位不同,但都出北門向右折,與路面走向一致,而且處於當時路面的中間位置,均應為掩蓋在路面下的暗溝。
此外,龍城北門同為宮城北門,與2003年發現的龍城宮城南門遺址相距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