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貿,金融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基礎設施,交通,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解放前,為長春縣卡倫八區。
解放後,為九台縣第十六區。
1956年,置龍家堡鄉。
1958年,改為龍家堡公社。
1984年,復置龍家堡鄉。
1985年,建龍嘉鎮。
2001年初,原飲馬河鎮撤銷併入龍嘉鎮。
2006年1月6日,將龍嘉鎮所轄行政區域劃入二道區管轄。
2016年7月,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並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轄龍家堡、飲馬河2個社區,龍家堡、和平、陸家、雙陽、水鄉、南泉、挖銅、翻身、紅光、雙豐、袁家、吉祥、新民、朝陽、楊樹、草城子、蓮花、四家子、泉眼、二道、大城子、小城子、沿河、飲馬河、腰屯26個行政村;下設64個居民小組,16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31日,龍嘉街道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龍翔社區、龍盛社區、飲馬河社區、龍家堡村、翻身村、草城子村、楊樹村、吉祥村、水鄉村、雙陽村、泉眼村、挖銅村、大城子村、朝陽村、小城子村、陸家村、飲馬河村、紅光村、沿河村、雙豐村,街道辦事處駐龍家堡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嘉街道地處
九台區南部,東與九台區西營城街道、九郊街道接壤,南與東湖街道相連,西與
卡倫湖街道毗鄰,北與九台區
紀家街道交界,轄區總面積2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嘉街道地處吉林省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平坦開闊。
水文
龍嘉街道境內河道屬松花江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飲馬河,從三合屯至雙豐村6社流入流經境內臨河、蓮花、飲馬河、沿河、雙豐村,長27.5千米,年平均流量50立方米/秒。河網密度0.4千米/平方千米;其它河流有霧開河等。
自然災害
龍嘉街道自然災害有霜凍、冰雹及大風等。大風災害年平均發生20次,主要發生在3—10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0年5月1日。
自然資源
2011年,龍嘉街道有耕地21.8萬畝,人均3.7畝;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主要為煤炭,地質儲量100億噸,集中分布在四家子村;已經開發的煤礦位於四家子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總人口有58407人;另有流動人口4511人。總人口中,男性31539人,占54%;女性26868人,占46%;14歲以下7593人,占13%;15—64歲46550人,占79.7%;65歲以上4264人,占7.3%;以漢族為主;有朝鮮、滿、蒙古等少數民族。2011年,龍嘉街道人口出生率6.76‰,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長率2.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嘉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9023元;財政總收入0.6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4億元,比2010年增長11%;人均財政收入7200元,比2010年增長10%。
農業
2011年,龍嘉街道農業總產值4.5億元,比2010年增長3.6%,農業增加值占全街道生產總值的25%。龍嘉街道糧食作物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龍嘉街道生產糧食20.3萬噸,其中玉米19.8萬噸,水稻0.5萬噸。龍嘉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藍莓、甜瓜、苗木、花卉、蔬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龍嘉街道生豬飼養量0.9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牛飼養量0.3萬頭,年末存欄0.2萬頭;家禽飼養量150萬羽。2011年,龍嘉街道生產肉類5800噸;畜牧業總產值2.3億元。2011年,龍嘉街道水果種植面積500畝,產量780噸,主要品種有海棠、葡萄,其中海棠300噸,葡萄450噸。龍嘉街道漁業以池塘養魚為主2011年,龍嘉街道有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海域面積16平方千米。2011年,龍嘉街道水產品總產量156噸,漁業總產值200萬元。
工業
2011年,龍嘉街道工業總產值為29.3億元,比2010年增長19.8%,實現工業增加值7.2億元,占全街道生產總值的67.3%。2011年,龍嘉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職工1.2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比2010年增長2.3%。
商貿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商業網點256個,職工1285人。2011年,龍嘉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5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3%;有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6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各類存款餘額為3.8億元,比2010年增長51%;人均儲蓄5700元;各項貸款餘額1.11億元,比2010年增長4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771人,專任教師47人;國小2所,在校生2261人,專任教師13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國中2所,在校生992人,專任教師9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7.2%。2011年,龍嘉街道教育經費達1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5萬元。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6個;有各類圖書室27個,藏書5.2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人員30人;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0人。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學校體育場2個,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人;6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廣播綜合覆蓋率100%。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中央電視台、省級衛視等66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0.53萬戶,入戶率43%。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門診部2個;設病床8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張,固定資產總值54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8人,其中執業醫師18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1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3人。2011年,龍嘉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8萬人次。2011年,龍嘉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78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8400人,參合率90%;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龍嘉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51戶,人數81人,支出11.26萬元,月人均115.9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57戶,人數1331人,支出303.1萬元,月人均189.8元,比2010年增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5人,支出2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86人,支出65.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村醫療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99人次,共支出4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農村臨時救濟614人次,支出35萬元,比2010年增長30.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2萬元;社會福利費116萬元;有敬老院1家,床位130張;有社區服務設施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3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萬元,使30人(次)困難民眾受益;福利企業1個,安置殘疾職工30人,福利企業產值5萬元。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8千米,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8萬件,全年征訂報紙、期刊0.2萬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0.19萬戶,比2010年增加120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0%;行動電話用戶3.4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0.1%;寬頻接入用戶0.3萬戶。
基礎設施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自來水廠1座,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擁有66千伏及以上變電所2座,有主變壓器2台。2011年,龍嘉街道售電量累計完成0.5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6.57%,供電可靠率99.57%。
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綠地面積達2公頃。
交通
龍嘉街道有鐵路長圖線過境;101省道過境,通往吉林、長春。截至2011年末,龍嘉街道有縣鄉(鎮)級公路9條,總長300千米。
歷史文化
龍嘉街道原名龍家堡,因駐龍家堡村而得名;後取諧音改家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