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古墓群

在今連州市城郊龍口下樹山的西晉至唐代十三墓葬中,並發現了屬於六朝的古墓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口古墓群
  • 出土地點連州市城郊龍口下樹山的西晉至唐代十三墓葬
  • 所屬年代:西晉至唐代
  • 出土文物:瓷器、陶製模型
簡介,西晉墓中,

簡介

在今連州市城郊龍口下樹山的西晉至唐代十三墓葬中,並發現了屬於六朝的古墓群。
龍口發掘的墓葬,均屬磚醇墓。墓磚多為紅色,即有葉脈紋、波浪紋、網紋和銘文等不同紋飾。出土文物有碗、罐。缽、盤、燈盞等瓷器,倉、灶、雞舍、鴨舍、豬圈、牛圈、耕田、燒酒蒸餾器等陶製模型,以及銅缽、銅錢、鐵剪、鐵三腳架等器物60多件。其中,銅缽是用青銅鑄造的,內有兩道飾紋,胎薄,光亮細緻。專家說,這是廣東省隋唐墓中罕見的文物。

西晉墓中

的模型器具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陶質堅硬,多為灰色,拍印細方格紋,在其他地區極少見到。陶牛的兩角長大彎曲,體肥足短,與水牛形象完全一致。雞、鴨、豬、牛都有專門的籠舍飼養,說明當時連州畜牧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水田模型尤其特別,有陶製的人在駛牛耙田,為研究兩晉時期連州地方的農業生產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燒酒蒸餾器,牽涉到我國燒酒的創始時期問題。
其中一墓(編號M1)為磚室結構,高1.9米、長0.3米、寬2.25米,凸字形,分通道、後室兩部分,單卷墓頂,平砌磚底,四壁均平鋪錯縫。墓磚以紅色為主,四分之一的磚為灰色,三分之一的磚有獸面同紋,余有幾何紋、葉脈幾何組合紋、繩索、圓形紋等,以及“永嘉四年庚午歲六月卅日立”和“永嘉六年六月立”等紀年銘文。整個墓葬特徵與墓磚紀年相符,可以確定屬於西晉時期。墓曾遭破壞,犁田耙田模型以及陶井、陶屋、陶鴨、陶益等器物多已破碎,散亂棄於後室。但犁田耕田和一組燒酒蒸餾器模型大體完整,可以復原。
犁田耙田模型呈長方形,長19厘米、寬16.5厘米,四角各有一漏斗狀設施,中間縱貫一田埂將耕地分為兩塊,一塊上有一人駛牛犁田,另一塊上有一人駛牛耙田。人和牛的形象都古拙粗獷,現珍存連州市博物館
從出土的犁田耙田模型看,西晉時期,連州已有了水田耕種技術。水田周圍築有攔水的田埂,四角各有排水的漏斗狀設施,便於把田水保持一定的深度;使用了一牛挽犁的犁田技術,犁過的田,再用耙破碎土塊(耙也是由一牛牽引),平整田面,以便播種和管理,也利於保墒。這在當時,屬於先進的生產技術。
先進的犁田耙田技術在連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以後,駐兵嶺南,帶來中原先進的農業文明;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兵屯桂陽(今連州),更使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直接傳人嶺南。連州為度嶺的通道而首當其衝,犁田耙田的出現,是連州地方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的標誌,也是我國各地區生產經驗互相傳播交流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