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第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城市社區(文化社區)境內,於清朝道光年間徐名紱所建。
太史第坐西北朝東南,面闊約55米,進深約40米,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大門開在中廳的左側,這是與一般傳統式祠堂建築的不同之處。內設三進式祠堂,祠堂的整個天花板、梁架以及柱子上大量精美的彩繪及雕刻。祠堂的上、中兩廳,左右兩側共有四個庭院數十間廂房。
太史第是古城徐氏家族六座祠堂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2012年,太史第被龍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南太史第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城市社區
- 占地面積:2200 m
- 所處年代:清朝道光年間
- 保護級別:龍南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類型:客家祠堂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徐名紱,祖籍關西,是著名的關西新圍建造者徐老四的堂弟,即徐老四之曾祖徐之瑯,與徐名紱之曾祖徐之璋是胞兄弟。
太史第的建造,約在徐名紱的父親徐洪懿告老還鄉之後,即1808年後,當時徐名紱還在做官,為了讓兩鬢蒼蒼退歸故里的老父親在家頤養天年,也為將來自己功成身退後有一個立居安身之處,同時也是受到堂哥徐老四的影響,於是決定在家建造一棟頗具特色的公館式祠堂,並親筆書寫“太史第”鑲嵌門頂,以標明徐家的身世。
建築特點
太史第門匾上由青石陰刻“太史第”字樣,所謂“太史”,就是在清朝年間修編國史或記載皇帝言行起居、進講經史的一門職業。門框由青石構築,據說,作門框的青石料產自於蘇州,叫蘇州青石。跨入太史第的石門檻,仍然能看見當年建有屏障的遺蹟,經過屏障穿過一個廊廳,繞過一個天井,太史第裡面便是三進式祠堂。祠堂空間高闊,面積寬大,三四百人同時聚集議事不受局限。祠堂方位坐西北朝東南,但它的大門卻開在中廳的左側,這是與一般傳統式祠堂建築的不同之處。三進式祠堂中間仍有兩口方形天井,抬頭看,天井四邊的檐沿檐角,以及祠堂的整個天花板上,柱子的斗拱上,全部是雕鏤繪畫。祠堂的上、中兩廳,左右兩側共有四個庭院數十間廂房。
歷史文化
徐名紱11歲時選拔讀貢生,21歲鄉試考取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參加會試,考取貢士。第二年參加殿試,考取二甲,接著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朝考,過關後,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成為國家重點培養對象。這是龍南乃至定南、全南歷史上進士考試名列最前,也是第一位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的進士。
清朝時期,翰林院是國家的“儲才”之地。在翰林院中,徐名紱掌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起居,草擬有關檔案以及進講經史等職業。後來,徐名紱走入仕途,先後任福建、貴州的主事,又任江南山東員外郎。在任員外郎時,兼管山東錢法堂(即鑄錢)的事務,再後來還兩任陝西同州府知府(四品),期間還先後擔任過類似於如今教育部舉辦的會試主考官及陝西省鄉試的監考官。
徐名紱一生四海為家,做官從不苟且偷安。他教子有方,七個兒子學業仕途均大有長進。他的親侄徐思莊,是徐家也是龍南史上第二個翰林院庶吉士。
徐名紱的父親徐洪懿是飽學之士。30歲那年正逢徐名紱出生,但他勤讀不輟參加鄉試,考取了全省第五名舉人,其中有一科考試為全省第一,屬“經魁”。1808年,徐洪懿在外做官年逾七十時,才告老還鄉,這也是清朝官員中難得的一位。他回到闊別幾十年的龍南縣城老家後,把他一生工作之餘所作的詩詞歌賦,悉心編入在《歸田唱和》詩集裡,只可惜這本詩集已失傳。
徐名紱的祖父徐成淓,性格沉靜,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藏書。他常常通宵達旦秉燭夜讀,所讀過的經書均能掌握其要領。他書齋里藏書也十分豐厚,令時人嘆為觀止。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國家舉辦一次破常規的會考,縣裡的名士推薦徐成淓參加考試但落第。他志向高遠,攻讀不止。後來,贛州州府一座學宮竣工,州府舉行落成儀式,邀請了全贛十二個縣的文人墨客當場即題作文,徐成淓在列。他臨場引經據典,盡情發揮,寫就千言,文采優美,行雲如水,一時傳為佳話。此文後來在文人界相互傳誦。徐成淓既愛讀書,又愛四海遊覽,他曾東遊丹陽,南抵廣州,每到一處,都喜歡交結文人騷客,與他們親切交談並互贈詩文。可惜的是,徐成淓英年早逝,其年44歲。因為徐成淓以文傳名,他的去世令當時當地的儒家人士深感遺憾。他所著的《吟秋堂詩草》曾流傳於世。
保護措施
2012年,太史第被龍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太史第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城市社區。
太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