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三國時期,屬吳國,先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西晉,沿用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用龍剛縣。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西北部。故址現為廣西宜州市城區所在地。
龍剛縣為古地名,三國時期,屬吳國,先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西晉,沿用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用龍剛縣。隨時間推移,多次更名。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西北部。故址現為廣西宜州市城區所在地。
在封建社會,城區內先後建有粵東、廣東、湖南、江西、福建、貴州等會館,祠主要建有山谷祠、馮公祠、趙公祠、花婆祠、昭忠祠、廣福祠,廟主要建有李真人廟、城隍廟、藥王廟、龍王廟、令公廟、花婆廟、忠神廟、火神廟等,樓主要有四牌樓和6個城門樓,南山寺的夕陽樓,白龍洞的白雲樓,後因多種原因,大部分祠、廟、城樓被拆除或占用,現僅存山谷祠、四牌樓等少數祠、廟、城樓。新中國成立時,城區有九街十八巷。九街即: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及縣前、桂魚、東升、文昌、會仙。十八條巷為:貴朝、紫荊、悅來、西利、府後背、馬草、城守、管家、田家、爐子、江西、容家、周家塘、豬籠、棉花、城腳、水溝腳、鮑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