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源

龍之源

龍之源》表明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基本介紹

  • 書名:龍之源
  • 作者:楊靜榮 劉志雄
  • ISBN:9787806635513
  • 類別:中文
  • 頁數:226 頁碼
  • 定價:¥36.00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出版時間:2008-10-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1版
  • 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文摘,

編輯推薦

龍,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祖先?想要對中國文化中的龍有所認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衝破時空的阻礙,回到那茹毛飲血的年代,去探尋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龍,這一中國文化中最具想像力的動物,到底從何而來?龍的起源問題,是我們探索龍的本質、內涵與真正含義的基礎。若是迴避龍的起源問題,那么我們便永遠也無法破解關於龍的謎團。
龍之源

內容簡介

“龍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無處不在。龍文化源遠流長,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年以前,六七千年前龍的形象就出來了。現在來看,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精神力量的體現。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龍之源》表明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作者簡介

楊靜榮,男,1948年生於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顏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1979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
現任:北京逸仙專修學院(原中國大學)教授、中陶古藝術品鑑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總監、《寶藏》雜誌專家委員會委員。
1976年在《文物》雜誌發表第一篇論文《漫談我國古代的花釉工藝》,至今發表論文近百篇,與他人合著出版專著《中國的陶瓷》、《中國陶瓷》、《民間陶瓷》、《龍與中國文化》4部。個人獨立專著已出版《顏色釉》、《古陶瓷鑑識》、《顏色釉陶瓷的鑑賞和鑑定》。台灣出版《龍的身世》,為《龍與中國文化》的繁體字版。
2002年入選《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
劉志雄(1950-2008),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圖書館館長、副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
劉志雄曾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員文物資料信息中心副主任、文物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工作室主任。曾獲“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委員會2005年度優秀會員“榮譽稱號”。編著有《龍與中國文化》,編撰有《北京古都風貌展》《北京古城舊景集》等,還在海內外諸多刊物上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文章,其中《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利用》獲2005年統戰系統調研成果一等獎。比主持完成了《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調研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龍的起源
一、龍起源問題的研究狀況
二、龍的定義
三、原龍紋出現的文化歷史背景
四、原龍紋種類、原型及含義
五、原龍紋的共性與演化模式
第二章 龍的形成
一、龍形成的序幕
二、龍形成的文化歷史背景
三、龍的形成
四、龍的內涵
五、龍的含義
第三章 龍的歷程
一、商代龍形象的演變
二、西周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三、東周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四、秦漢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五、六朝時代的龍紋
六、隋唐時代的龍紋及“魚龍變”紋
七、宋代的畫龍理論與宋元時代的龍紋
八、明、清時代的龍紋
九、龍的繁衍與附會——龍生九子
第四章 龍與宗教
一、上古通天巫術中的龍
二、祈雨巫術中的龍
三、龍神的確立
第五章 龍與政治
一、以龍喻人
二、天子龍種的杜撰
三、統治者對龍紋的壟斷
四、明、清帝王對龍紋的使用
五、龍為祖先的神話
第六章 龍與繪畫、文學、民俗節日
一、龍與繪畫
二、龍與文學
三、龍與民俗節日

圖書文摘

後記
龍與中國文化》出版16年了,其間再版4次,又在台灣出了繁體字版,可是仍然有讀者喜歡,為了適應當前的市場,需要在通俗易懂方面作些修訂。當初我和志雄兄合作著書時,更看重其學術性,為了寫好這本書,在創作過程中,我放棄了個人研究的陶瓷專業,幾乎沒有發表一篇專業論文。可是當這本書又修訂再版時,志雄兄沒有熬到花甲之年,享年58歲,回歸到另一個世界。後續的工作,只好由我獨立承擔了。
我在故宮的紅色深牆中上班,看慣了紅牆綠瓦的斑駁變化,紅牆掉色了,又塗上一層;綠瓦破碎了,又換上新燒的;舊的展覽撤掉了,新的展覽又布陳了;老的領導去世了、離休了、退休了、撤職了、調走了,新的領導又上任了;冬去春來,花開花落。新陳代謝,循環往復。而故宮中生命力最頑強的,只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文物,另一個是野草。前者經幾代人的看護、整理,數量越來越多,由原來的近百萬件,已經增加到近150萬件,而質量也越來越精,隨著研究人員水平的提高,許多積澱在古老文物中的歷史內涵被一一破譯,揭示出歷史的本來面貌。故宮中的野草比文物的生命力更頑強,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屋脊,還是裸露出青灰的牆縫,或是人工種植的草坪,你都會看到野草的頑強身影,即使裸露著的根須,也會把青灰中的泥土緊緊地擁抱。歡快的二月蘭、活潑的野菊花、沉穩的土地黃、樸實的苜蓿、堅強的枸杞子,一棵棵,一片片,與靜謐的松樹林中自由嗚叫的啄木鳥和活潑的小松鼠和諧地組成生態平衡的交響曲。可惜的是人們總是誤解野草的美感功能,每年都把鋤草當成一項政治任務完成。隨著時代的進步,誤解逐漸冰釋,天壇公園的二月蘭被保護起來,終於成為春天到來時北京亮麗的一景。而故宮裡的二月蘭也曾經給人們帶來歡樂,但是前幾年的一位法人代表一聲令下,將其全部砍伐,代之以進口的草坪。這些進口的草坪也實在不爭氣,雖然有不少員工護理,但是在大自然的風風雨雨洗禮後,最終還是被無人看護的二月蘭和其他野草淹沒。我為這些頑強的野草感到驕傲。
把深奧的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要表達得十分清晰,不是容易的事情。記得在上個世紀60年代,吳晗先生曾經主編出版過一套科普性質的叢書,作者幾乎都是當時的精英學者,其通俗的語言,清晰的條理,使我這個年齡的人受益匪淺。
如果我的努力能夠使當代的讀者受益,哪怕是僅僅從中獲得一點知識,我都會感覺自己像故宮中的野草一樣活得輕鬆、頑強、自由。
楊靜榮
2008年7月於故宮
龍之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