齗,漢字,讀作yín、kěn或yǎn,牙根肉。同“齦”〖gum〗 頒首華尾,豐顱重齗。——漢·劉楨《魯都賦》 又如:齗齒彈舌(齜牙齗嘴地咒罵)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齗
- 讀音:yín、kěn或yǎn。
- 繁體:齗
- 筆畫:12
漢字信息,字形字義,古籍解釋,現代漢語規範,漢英綜合,
漢字信息
五筆86:HWBR 五筆98:HWBR 倉頡:YUHML 筆順編號:212134523312
四角號碼:2272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F82
繁體字: 齗
漢字首尾分解:齒斤 漢字部件分解:齒斤
筆順編號:212134523312
筆順讀寫:豎橫豎橫撇捺折豎撇撇橫豎
字形字義
齗 y í n 形聲。字從齒,從斤,斤亦聲。“斤”即“斧子”。“齒”與“斤”聯合起來表示“斧形齒”。本義:門牙。前排上下齒。轉義:牙根肉。辨析:齗與齶。“齗”指前排斧形或鏟形的上下齒。“齶”指後排臼形上下齒。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語斤切《集韻》魚斤切,音。《說文》齒本也。
又齗齗,辯爭貌。《史記·魯世家》孔子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徐廣曰》魯濱洙泗之閒,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代其任。俗旣薄,長者不自安與幼者相讓,若有所爭辯,故曰齗齗如也,所以為道衰也。
又忿疾意。《後漢·劉向傳》朝臣齗齗。
又《正韻》齗,齒根肉。
又《廣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廣韻》犬爭貌。
又《集韻》牛閒切,音詽。齗齗,爭訟也。
又口謹切,音赾。口上肉。
又《類篇》語近切,音聽。義同。
又《集韻》忍善切,音蹨。笑也。
又苦本切,音棞。齒見貌。一曰齧也。
又《集韻》《類篇》口很切,音懇。笑也。
又語蹇切,音巘。義同。
現代漢語規範
yín 同“齦”。繁體:齗 <名>
(1)牙根肉。同“齦” [gum] ,名 包住牙根的肉。通稱牙齦、牙床。
(2)又如:齗齒彈舌(齜牙齗嘴地咒罵) ,形 [文] 形容爭辯的樣子。
(3)見“齗齗”
(4)齒本也。又齗齗,辯爭貌
kěn 古同“齦”。
yǎn 同“齴”。笑貌。
漢英綜合
齗( 齗 )Y í n
Similar to " 齦 ".名詞 An archaic variant of "齦".
齗( 齗 ) K ě n
In ancient times similar to the " 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