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瓣裸蟋,屬於動物界,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齒瓣裸蟋
- 界:動物界
- 種:齒瓣裸蟋
- 分布區域: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形態描述,地理分布,
形態描述
雄性:體粗壯,大型,體背具光澤。頭頂突出,側面觀略高於胸部,前面觀高略大於寬。頭頂光滑發亮。複眼稍橫向延長,下緣略平直。中單眼月牙形,側單眼長橢圓形,3單眼排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額突寬,約為觸角第1節的2倍。觸角約等於體長。額唇基溝平直,僅中部微凹。複眼下緣頰區窄。頰下溝平直,頰下區窄。下顎須第3節長於第4節,第5節最長,端部斜截形。下唇須第3節長度約為第1, 2節之和。
前胸與頭部等寬或稍寬。前胸背板橫形,寬為長的1. 48倍,前緣內凹,被黃褐色微毛,後緣波狀,兩側近平行。前胸背板背區光滑,背中縱溝自前緣向後至2/ 3處明顯,兩側新月紋呈紅色;側區密被黃褐色微毛,下緣線向後上方傾斜。前翅未伸達腹末端;鏡膜位於翅中部,端域長;鏡膜呈斜長方形;分脈1條,近直線;對角脈彎曲;索脈3條,靠近鏡膜的2條極度彎曲,遠離鏡膜的1條直;鏡膜與索脈間具1條橫脈,對角脈與索脈間具2條橫脈;斜脈3條,第1斜脈短,第2和第3斜脈長且基部靠近;端域長,Cul脈前緣具8條分枝,外緣具10條分枝;側區Sc脈具3 - 4條分枝。後翅長,遠超過腹部末端。前足脛節內、外側具聽器:內側聽器卵圓形,小;外側聽器卵圓形,大。前、中足密被長微毛,脛節和第1跗節尤為密。前足脛節較粗,端部腹面具3枚等長的端距;中足脛節稍細,端部兩側各具2枚端距:上位端距短小,下位端距細長。前、中足第1跑節粗短,短於第2, 3節之和;前足第1服節的長度約為脛節端部寬度的1.5倍。
後足粗壯,被短微毛,僅第1 服節、脛節端距、第1跗節端距、第3跗節近端部的腹面被長微毛;脛節背面兩側具背距,內側5-'6枚,外側5枚;端距6枚:內上、中位端距遠長於其它端距,內上位端距最長,中位端距次之,外中位端距長於上、下位端距;跗節第1節長於第2、 3節之和,背面兩側具齒,外側6 -7個,內側5-6個。尾須細長,被長纖毛。下生殖板呈兜形,大。雄性外生殖器特徵如下:陽莖基背片前緣凹入,後緣幾呈截形;背片腹面具兩對內突,1對位於背片前緣腹面,小,隱蔽於陽莖基外葉與背片之間,另1對位於背片後緣,大,前面觀為1對叉狀突,基部片狀擴大,端部尖。陽莖基外葉骨化強,後端特化成邊緣具45一50個細齒的瓣狀結構,遠超出陽莖基背片後緣。陽莖基內葉發達,其前半部分相向靠近,後半部分明顯分開與陽莖基外葉前端相支接。新月桿短而粗狀,相向並行未癒合。陽莖端刺呈板狀擴大,其後端未超出陽莖基背片後緣。
頭頂和前胸背板背區黑色發亮。複眼灰色,單眼黃色,觸角褐色。顏面中單眼以下至額唇基溝具1個三角形黃褐色斑紋。複眼下緣頰區黑色。從兩複眼中部到兩觸角窩以下區域黃褐色。下顎須和下唇須黃褐色。前胸背板側區下半部分黃白色。前、後翅褐色。前、中、後足黃褐色至褐色,前、中、後足腿節端部和後足腿節上緣具黑褐色斑紋。後足腿節外側具黑褐色斜紋,背面近端部具紅色斑紋,脛節腹面紅色。胸部腹面黃褐色。腹部黃褐色,雜有黑色斑紋。尾須褐色。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Arthopoda:節肢動物門 - Insecta:昆蟲綱 - Orthoptera:直翅目 - Ensifera:螽亞目 - Grylloidea:蟋蟀總科 - Gryllidae:蟋蟀科 - Gryllinae:蟋蟀亞科 -Gymnogryllus:裸蟋屬 |
學名: | Gymnogryllus odonopetalusXie et Zheng,2003 |
中文名: | 齒瓣裸蟋 |
中文拼音: | CHIBANLUOXI |
分類等級: | 種 |
模式標本產地 | 雲南西雙版納勐侖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武漢工業學院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