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德

齒德

(1).指年齡與德行。(2).年高德劭。(3).指年高德劭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齒德
  • 詞性:名詞
  • 出處:(孟子)
  • 詞目:齒德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釋義,

基本信息

詞目:齒德
拼音:chǐ dé

詳細釋義

典源

《孟子註疏》卷四上〈公孫丑章句下〉~72~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釋義

《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後用“齒德”指年齡與德行。
魏了翁《古今考》:“滿千錢者升之堂上,不則退之堂下,惟商財賄,毋問齒德。”
明 許自昌 《水滸記·投膠》:“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齒德皆尊。”
瞿佑 《歸田詩話·锺馗圖》:“予視先生猶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
方苞 《萬季野墓表》:“惟余不與,而 季野 獨降齒德而與余交。”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桓 命於鄰黨中,招二三齒德來。”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五○:“里門風俗尚敦龐,年少爭為齒德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