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齋教派
- 起源:摩尼教
- 別稱:明教
- 倡導:素食、戒酒、裸葬
主要活動,齋教起義,
主要活動
閩北齋教源於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摩尼教,七世紀傳入中國,也稱明教。明教一面依託道,一面又依託佛。教徒好誦佛教的《金剛經》及道教的《化胡經》。由於教義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而被視為“吃菜事摩(尼)教”,但被官方及貶斥者鄙稱為“吃菜事魔教”。明教由於屢屢受禁,因此只在民間秘密流傳,並漸漸演變成齋教。
宋代,齋教曾秘密地在民間平民和士大夫中流傳。名門子弟虔修摩尼教成風,屢禁屢興。朱熹在泉州時曾謁奠摩尼教著名法師呼碌碌的祠墓,與摩尼教有過直接的聯繫。宋慶元三年(1197年)黨禁時,彈劾朱熹罪狀之一就有“寓以吃菜事魔之妖術”、“以簧鼓後進”。宋末,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題武夷山道士陳丹樞草庵一詩中提及“收拾摩尼如意珠”,可見這位陳道士也兼習摩尼教。明以後,齋教在崇安漸興,清代又稱其為“老官齋”。齋教崇奉彌勒佛為天極聖祖,入教者以“普”字為法名,會眾通稱“老官”,吃齋。每逢朔望持香燭赴齋堂聚會念經,以“代天行事”為宗旨,因此常成為農民反抗暴政組織起義的工具。至清末,閩北齋教消失。
宋代,齋教曾秘密地在民間平民和士大夫中流傳。名門子弟虔修摩尼教成風,屢禁屢興。朱熹在泉州時曾謁奠摩尼教著名法師呼碌碌的祠墓,與摩尼教有過直接的聯繫。宋慶元三年(1197年)黨禁時,彈劾朱熹罪狀之一就有“寓以吃菜事魔之妖術”、“以簧鼓後進”。宋末,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題武夷山道士陳丹樞草庵一詩中提及“收拾摩尼如意珠”,可見這位陳道士也兼習摩尼教。明以後,齋教在崇安漸興,清代又稱其為“老官齋”。齋教崇奉彌勒佛為天極聖祖,入教者以“普”字為法名,會眾通稱“老官”,吃齋。每逢朔望持香燭赴齋堂聚會念經,以“代天行事”為宗旨,因此常成為農民反抗暴政組織起義的工具。至清末,閩北齋教消失。
齋教起義
明崇禎末年(約1644年),陳德容出家至崇安虎嘯岩,與霍武、章八等通過傳教組織民眾。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聚嘯起義,迅即聚集數千人,架設雲梯攻崇安城,以火輪火箭飛空射入。知縣拒城力戰,因千總帶勁兵突至而解圍。十一月,陳德容再聚數千人,“環匝三十里,閱七晝夜”,終於攻占崇安城。後敗於官兵,轉戰建陽、建甌,隊伍漸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陽人賴響兄弟通過陳德容之子、霍武之子占據虎嘯岩至土地嶺一帶傳老官齋,聚集信徒數百人,伐木修寨。後被官府發覺,視為邪教惑民的心腹之患,於次年被縣令王梓下令飛檄逐散,但齋教已在崇安廣為流傳。
同治四年(1865年),又有陳順光、安壽子、張老三等在崇安縣與江西交界的銅鈸山、山坳一帶傳播老官齋,以“戒殺,放生,消災,避劫”為口號,持齋育經,爭取到大量的信徒,迅及在崇安嵐谷、吳屯等以及毗鄰的浦城、江西一帶廣為傳播,信徒達千餘人。時值民眾苦於封建統治的苛捐雜稅的盤剝而怨聲載道。陳順光、安壽子、張老三與熊八妹、楊維忠、王有材等,密謀“替天行事”解救百姓的苦難,刻意安排教友在挖筍時挖出“天書”和“寶劍”,根據“天書”旨意,用麵粉塑造一尊“容貌甚偉”的皇帝像,用假造“天像”進一步贏得教徒的信仰。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張老三率領數百人衝進崇安城關,搗毀稅厘局,殺死前來諭令解散的縣令申其昌,圍攻游擊臧全宗致其投水自盡。揭竿而起的齋教徒占領縣城,二月十一日,齋教徒又出擊建陽城。建陽縣令率兵拒守,後因負傷棄城而逃。齋教軍隊伍迅速擴大至1500餘人,並占建陽。閩浙贛總督左宗棠聞訊後大驚,責令提督黃少春領大兵圍攻。三月,齋教義軍棄城回守嵐谷。黃少春派官兵偽裝成九龍山紅巾軍前來支援齋教軍的隊伍。齋教軍中計接納,偽裝成紅巾軍的官兵待外圍官兵攻城時裡應外合,齋教軍大敗,退守至福臨山,又再被攻破。陳順光、安壽子、熊八妹、楊維忠等被擒拿後就義。次年,逃遁的王有材再次組織教民起事,但迅即被擊潰,齋教徒眾被屠殺千餘人。這次齋教起義是全國齋教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暴動之一,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清廷嚴密的防範和“圍剿”,齋教一蹶不振。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陽人賴響兄弟通過陳德容之子、霍武之子占據虎嘯岩至土地嶺一帶傳老官齋,聚集信徒數百人,伐木修寨。後被官府發覺,視為邪教惑民的心腹之患,於次年被縣令王梓下令飛檄逐散,但齋教已在崇安廣為流傳。
同治四年(1865年),又有陳順光、安壽子、張老三等在崇安縣與江西交界的銅鈸山、山坳一帶傳播老官齋,以“戒殺,放生,消災,避劫”為口號,持齋育經,爭取到大量的信徒,迅及在崇安嵐谷、吳屯等以及毗鄰的浦城、江西一帶廣為傳播,信徒達千餘人。時值民眾苦於封建統治的苛捐雜稅的盤剝而怨聲載道。陳順光、安壽子、張老三與熊八妹、楊維忠、王有材等,密謀“替天行事”解救百姓的苦難,刻意安排教友在挖筍時挖出“天書”和“寶劍”,根據“天書”旨意,用麵粉塑造一尊“容貌甚偉”的皇帝像,用假造“天像”進一步贏得教徒的信仰。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張老三率領數百人衝進崇安城關,搗毀稅厘局,殺死前來諭令解散的縣令申其昌,圍攻游擊臧全宗致其投水自盡。揭竿而起的齋教徒占領縣城,二月十一日,齋教徒又出擊建陽城。建陽縣令率兵拒守,後因負傷棄城而逃。齋教軍隊伍迅速擴大至1500餘人,並占建陽。閩浙贛總督左宗棠聞訊後大驚,責令提督黃少春領大兵圍攻。三月,齋教義軍棄城回守嵐谷。黃少春派官兵偽裝成九龍山紅巾軍前來支援齋教軍的隊伍。齋教軍中計接納,偽裝成紅巾軍的官兵待外圍官兵攻城時裡應外合,齋教軍大敗,退守至福臨山,又再被攻破。陳順光、安壽子、熊八妹、楊維忠等被擒拿後就義。次年,逃遁的王有材再次組織教民起事,但迅即被擊潰,齋教徒眾被屠殺千餘人。這次齋教起義是全國齋教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暴動之一,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清廷嚴密的防範和“圍剿”,齋教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