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齋中讀書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出處:《謝康樂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謝靈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齋中讀書⑴
昔余游京華⑵,未嘗廢丘壑⑶。
矧乃歸山川⑷,心跡雙寂寞⑸。
虛館絕諍訟⑹,空庭來鳥雀。
臥疾豐暇豫⑺,翰墨時間作⑻。
懷抱觀古今⑼,寢食展戲謔⑽。
既笑沮溺苦⑾,又哂子云閣⑿。
執戟亦以疲⒀,耕稼豈雲樂⒁。
萬事難並歡,達生幸可托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齋:指謝靈運在永嘉郡時的書齋。
⑵京華:指當時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謝靈運來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華即指這一段時間。
⑶廢:忘懷。丘壑:泛指山水。
⑷矧(shěn)乃:何況是。歸山川:回歸到山水之中,實際是指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
⑸心跡:指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為兩個方面。雙寂寞:都感到空虛,即作永嘉太守既無事可想,也無事可乾。
⑹諍訟(zhèng sòng):獄訟案件。
⑺豐暇豫:多有閒暇安樂的日子。
⑻翰墨:筆墨,代指文章詩賦。時間作:時常寫一寫。
⑼懷抱:似指懷抱典籍圖書。觀古今: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
⑽戲謔:談論說笑。《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⑾沮溺:指長沮和桀溺,春秋時賢人,不肯游仕,結伴耕種,一輩子辛苦勞作。《論語·微子》中記載,長沮與桀溺一同耕田,孔子經過時,叫他的學生子路向兩人打問渡口的所在。後代詩文常用為避世隱士的典故,給予肯定的評價,如王粲《從軍詩》說:“不能效沮溺,相隨把鋤犁。”陶淵明《勸農》詩說:“冀缺攜儷,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壟畝。”
⑿哂(shěn):譏笑,嘲笑。子云閣:指揚雄投閣自殺一事。揚雄在西漢成帝時在朝為官,王莽篡漢,立“新”朝,揚雄作《劇秦美新》加以吹捧,並受任大夫之職校書天祿閣,後來因事被株連,投閣自殺,幾乎死去。
⒀執戟(jǐ):秦漢時宮廷的侍衛官,因值勤時手執戟而得名,這裡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
⒁豈雲樂:哪裡能算快樂。
⒂達生:老莊的思想。《莊子》有《達生》篇,其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所謂“生之所無以為”,是指分限以外的事物。
白話譯文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遊覽了不少地方,卻從未忘懷過山水。
何況是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為都感到空虛。
官衙內沒有獄訟案件而顯得清閒,官堂庭院空曠清靜以致招來鳥雀止息覓食。
臥病在床多有閒暇安樂的日子,文章詩賦時常寫一寫。
懷抱典籍圖書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在寢臥飲食之時展開談論說笑。
即嘲笑長沮和桀溺的苦,又譏笑揚雄投閣自殺一事。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種哪裡能算快樂。
要尋求解決世事難並歡的矛盾,只好寄希望於老莊的道家思想。
創作背景
詩人因與廬陵王劉義真交住甚密,受到當權者徐羨之等人猜忌,被排擠出朝廷,因而在永嘉太守任上,思想更加消沉。這首詩作於永初三年(422)冬任永嘉太守時,寫閒暇讀書時的一些想法,認為從政易疲,耕稼也苦,所以慨嘆“萬事難並歡”,只好學莊子達觀以養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全詩作縱向展開,從過去寫到現在。開頭兩句說過去,從第三句起,主要講述到永嘉擔任地方官以後的情況。“游京華”與“歸山川”、“未嘗廢丘壑”與“心跡雙寂寞”,隔句映襯,在文義上遞進一層。這一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更明白提示前後兩個時期之間存在著的變化。詩人自述到永嘉以後,“心”不預世事,“跡”絕交以息游。“虛館”二句更具體描畫出“心跡雙寂寞”的景象。事實上,身為一郡之長,是不可能如此清閒的。《宋書》本傳說:“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可見“絕諍訟”並非真的沒有“民間聽訟”,而是由於心遠地自偏,“不復關懷”,有意不聞不問罷了。以上幾句,對於“齋中讀書”的詩題來說,看似閒筆,實際上這是從大處落筆,委婉見意,顯示的是讀書時總的心態意緒與環境氣氛。以下寫“齋中讀書”的正筆,正是從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從“臥疾豐暇豫”起,即轉入“齋中讀書”的描敘。“臥疾”就只能在“齋中”,有了許多空閒時間,為了排遣無聊,除了寫詩作字以外,便輪到了“讀書”。“懷抱觀古今”等四句,具體寫讀書的情形。詩人讀書的目的在於了解歷史以增進對現實的認識,方法上有讀有評。詩中論到的人物有消極避世的隱士長沮、桀溺和熱衷仕進的文人揚雄。謝靈運對沮、溺則取批評的態度,認為隱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揚雄在易代之際的言行,歷來受人非議,如李善說他“露才以耽寵,詭情以懷祿”。謝靈運也不滿於揚雄的屈節事人、鑽營爵祿,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時,對揚雄也採取了哂笑的否定態度。
結尾四句是在讀書論書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說到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生活情趣。“執戟亦以疲”,說明自己對於仕進已心灰意冷;“耕稼豈雲樂”,又表示自己不願過躬耕隱居的清苦生活。詩人讓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隱,無一理想,無可適從。故不由得嘆道:“萬事難並歡。”在仕隱矛盾的煎熬下,詩人為自己設計了一條慰藉心靈的人生道路:“達生幸可托。”以“達生”處世,就會避免貪多務得,不受物慾的困擾,擺脫世務的牽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脫,近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結尾所表示的生活態度:“樂乎天命復奚疑。”謝靈運為官時不理政事也是“達生”思想的表現,而“達生”思想的進一步實踐,尚有待於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更遠地離開塵世俗務。謝靈運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廣有田產,歸隱而仍可免於沮溺的耦耕之苦,這大概是他的“達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實現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歸隱的道路。
全詩以“齋中讀書”作為結構的中心,向前推衍,說到過去;往後演繹,談及未來。讀書是在齋中,說前道後的情事則及於齋外的廣闊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執戟殿中,耕稼田間。仕隱矛盾的抽象主題,由於結合讀書論書的具體內容提出,顯得不玄不泛;又由於視野開闊,有回顧,有前瞻,聯繫長期以來的生活體驗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語調平易親切的特點。作為一首宣揚老莊“達生”思想的記事說理詩,而能不落抽象說理的魔障,寫得迥異於“平典似《道德論》”的“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鐘嶸《詩品序》),足見詩人藝術上的功力。至於詩中宣揚的所謂“達生”的消極避世、自得其樂的人生態度與生活理想,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對於了解謝靈運全人及其創作演進的軌跡,則又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名家點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起四句入題,崢嶸飛動。‘虛館’六句,交代正面。‘沮溺’四句,題後繞補,銜承謹密。收句,結束全篇。所謂‘達生’,取知足、知止義。杜公取適事莫並,又‘古來達士志,幽真愧雙全’,同此。”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