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長城:是指位於山東中部地區,是古代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齊魯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齊魯長城是國之瑰寶,也是一大旅遊景觀。
關於齊魯長城,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古時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時期建築完成的。齊魯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東至青島市環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18個縣(市、區)。(丁再獻等編著《旅遊小百科》第80頁,中國旅遊出版社2010年10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齊魯長城
- 地理位置:山東中部地區
- 著名景點:古長城
- 出處:《左傳》
簡介,地理位置,
簡介
齊魯長城位於山東中部地區,為古代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
齊魯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魯長城,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魯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環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由於齊魯長城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和齊魯長城沿線各地政府,理應重視對它的保護,要在原有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調查,搞清楚各段狀況及周邊生態環境情況,並根據各段不同情況,作出保護規劃方案,經報批通過後,有關各方要以《長城保護條例》和該方案分工負責,予以認真保護。對那些挖牆體、為田、盜走牆體石塊、亂扔垃圾、踩趴牆體、亂畫城牆等人為破壞行為必須制止。由於齊魯長城自然風化嚴重,因此,也不能不聞不問,無所作為,任其自生自滅。那些為商業利益對齊魯長城進行的建設性破壞應立即制止,已破壞的地段有關部門應予以查處,能恢復原狀的儘量恢復原狀,無法恢復的應吸取教訓。總之,政府各部門和廣大民眾都來關注齊魯長城,把國寶保護好。
齊魯長城,以泰沂山脈為軸,縱橫齊魯大地,密集於沂河兩岸,這與遠古以河棲息居住淵源息息相關。自秦始皇燒毀黃書,毀壞各地長城後,僅存的古人類長城遺址遺留在鄉村部落,殘痕恆碧。展現著齊魯長城的雄偉。
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有一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里拐彎的
直角連線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注著:齊長城、楚長城、魯國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晚期。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魯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兄長。
在21世紀初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齊魯長城,全長618.9公里。它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里鎮,向東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區、起伏於泰沂山脈的黃淮分水嶺上,最東端伸進太平洋西岸的青島市黃島區海濱薛家島,史稱千里齊魯長城。它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魯國爭霸禦敵的產物,凝成了一部硝煙滾滾、旌旗獵獵的古代戰爭史。它蜿蜒於齊魯大地的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東,在濟南市長清區、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區、濟南市歷城區、濟南市章丘區、濟南市萊蕪區、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東、膠南、黃島等19個縣市區留下了歷史的印痕。
齊魯長城是古代的山東人在長城建築史上創造的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防止出現新的割據,下令廢棄各諸侯國長城。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早已失去防衛意義的齊魯長城在許多地段變成了廢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內的許多地方,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遺蹟,在齊魯大地上頑強地聳立著它那蒼涼的身影。隨著齊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遊事業的蓬勃興起,兩千多年前由齊魯大地先民建造的齊魯長城又被重新提起,成為齊魯文化旅遊的一項重要內容。
齊長城從山頭鎮兩平村西南向東南方越過西黑山,左經兩平、福山,右經山頭、八陡,至東黑山有遺址,長4600米。其間兩平村南有高3.5米、底寬7米的城址斷面,西黑山兩側均有高3米、底寬10~12米的牆體100餘米。東西黑山之間有半穴式圓形兵營遺址,還有北門、西門、點將台等遺址,自東黑山亮兵台往東,左經黑山後右經蘇家溝新村以東的1850米地段沒有遺址,東南轉越圍屏山,左經薛家峪右經岳莊至大蔭頂西坡,有4100米遺址。圍屏山西側有高2米、底寬8米的土石混築城址。越過大蔭嶺,到岱莊北山以及淄川
區護寶泉村西山長城無存,而岳陽山西麓以及護寶泉村南山則有長度為1500米的遺址,其中嶽陽山主峰西側遺有200米牆體,清末時曾重壘過小牆,原有的“防門”在80年代後期拆毀。東面的龍門峪勢如泰山南天門,今“箭樓”遺址猶存。岳陽山主峰西側有長度10米左右的南北方向牆體,應是當年防門遺址。
由岳陽山主峰東側至四座山,再至拐峪北709高地的5560米地段中無長城遺址,據考是因為此山險峻,古人以山為城。輾轉山脊間進入古萊蕪城遺址處的淄川區城子村東,經三台山到立屋嶺的700米地段,仍然有齊長城遺址。此後經鹿角山、黑虎寨、油簍寨、蟠龍山、雁門寨到太平山出博山境之前的一段,也是以山代城,體現了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戰略家“山險防禦”的思想。
地理位置
齊魯長城西起濟南、東到大海。從地圖上看,家鄉沂源及附近的魯長城正好位於中段,有主線和複線之分。登高遠眺,這裡的長城主線與複線走向及位置基本和原三岔鄉的周邊鄉界相吻合。主線自博山、沂源交界處的太平山進入沂源縣境內。從太平山(海拔903米,淄博第二高峰)向南轉東既黃淮分水嶺魯山以東,直至東海,為魯長城,也就是大東(東夷)長城,越過雲蒙山、大峪頂、胡蘭頂、小崮頂、大
崮頂,左經雙石屋、鄭家莊、璞邱、流水、車場、鄢家峪,右經平安峪、唐家六、簍峪至大崮頂東的2400米地段,只大崮頂有遺址(見圖)。大崮頂上,巨石壘成的城牆內,大小不等的兵營房屋遺蹟40多處,寂寞的灑在山頂。北部兩處石門扼上山的咽喉,關口有人工開鑿的石階。南部有加工糧食的石臼,直徑30公分。當年曾有大量的住兵把守。魯長城主要遺址分布線路由此向東,越過錐子崮、馬頭崮、無路嶺,左經文泉,右經澇窪、銀洞峪至紅崮堆,有4550米長的長城遺址。其中無路嶺有底寬10米、頂寬7.5米、高1.2米的牆體40米,還有牆高1米、寬0.6米、直徑13.5米的圓形兵營遺址,中間築有使其一分為二的隔牆,並有巨大採石場遺址。從紅崮堆向東南越過東大崮、龍王崮,左經衣家莊、龍王崖,右經上花水、米山子溝,至龍王崮3700米地段,只有龍王崮遺址尚存。龍王崮形狀如同古城堡,造型奇特,有山門、城牆,有直徑50公分的大石臼;東南一側怪石林立,山勢俊美。東大崮還有大量未用完的石料散落在山頂。從龍王崮向東北越過長城嶺,左經里峪、南坡,右經蘆家泉至長城嶺北端,有2500米的遺址。由此向東北轉東南至小辛莊,間隔2650無遺址。
自太平山進入沂源縣境內魯山以東魯長城,向東經702高地沿沂源、臨朐兩縣邊界線,到驢皮崮出境,全長42104米,翻越105座山頭,其中有遺址地段11800米,占總長度的28% 從太平山向南轉東越過雲蒙山、大峪頂、胡蘭頂、小崮頂、大崮頂,左經雙石屋、鄭家莊、朴邱、流水、車場,右經楊家莊、唐家六、簍峪至大崮頂東的23954米地段,沒有遺址。由此向東,從紅崮堆向東南越過702高地和大崮、龍王崮,左經龍王岩,右經上花水、米山子溝,至龍王崮3700米地段,遺址不存。龍王崮形狀如同古城堡,造型奇特,岩洞
頗多;東南一側怪石林立,山勢俊美。從小辛莊向東南越過高嘴子山,左經西蓼子、東蓼子、東峪,右經小辛莊至驢皮崮,有4750米長的車場遺址。其中小辛莊北山有150米的牆體,東山腳有20米牆體;高嘴子東山腳有20米牆體;驢皮崮南山腳有30米牆體。
文史研究者認為,齊魯長城是山東乃至全國最古老的地面建築,不僅要保護好,還應該讓它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望明天,連綿千里的齊魯長城遺蹟是中國大江河山美麗的一角,將會發揮出齊魯文化越來越重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