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是一本(李少群,喬力)編制,由(人民出版社)在(2009-12-1)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 作者:李少群,喬力
  • ISBN:9787010085258
  • 頁數:903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 數:89700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體結構,沿著“史”“論”結合、“古今結合”的內在思路,研究方式是縱向與橫斷面的相互交織,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雙向兼顧,充分體現觀照角度、層面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的研究特點,力圖建構一個具有充分開放性的研究空間。總體結構線索分為“總論”、“個案研究”、“古今演變專題研究”三大部分,是為上、中、下三編。 、
上編主要是對齊魯文學發源和北宋至南宋前期、明中葉至清初、20世紀“五四”時期與30年代、新時期以來共四個高潮階段的文化與文學的互動生成、有關價值取向、藝術精神和文學成就的創新、成熟、開拓、沿革的總體樣貌進行論述,是為巨觀審視。
中編主要是對所選取的各時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重點文學現象(並不僅限於高潮階段的作品及現象),針對其時代特點和風貌特徵,分別以“文學本體喻示與文體風貌特徵的雙向觀照”、“大文化語境與地域色彩的文學”、“地域視閾下的話語轉型與民族、國家敘事”、“民間文化形態與文學主流話語的互動與生成”為線脈,做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的深細探察。開頭以“齊魯文學文化內質的個案考察”為引領,是為個案研究。而所指文學形態是多層面的複雜組合,既有最直觀、表層的文體,也有深層的、文體自身內部的結構、藝術方法和技巧、表現功能、藝術風格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關於地域文學史學的普適性研究
第一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
第二節 地域文學史學的架構基礎與範疇界定
第二章 關於齊魯文學形態演變與文化內質研究的原理性思考
第一節 齊魯文學的地域文化淵源
第二節 本書的邏輯基點與研究目標
第三節 研究方法、體式與結構
上篇 齊魯文學高潮鳥瞰
第一章 從文化元典走來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混沌綜融:經世致用理念與經典殿堂之造就
第二節 文學本體的覺醒之路:諸體漸備與抒懷言志傳統
第二章 高峰初聳:北宋至南宋前期的齊魯文學
第一節 社會群體關懷與個體情性的交迭兼納
第二節 主體意識張揚而及詞壇的極盛
第三章 再度輝煌:明中葉至清初的齊魯文學
第一節 驛路文化與俗文學的泛化升華
第二節 雅文學對經典的追懷與復興之想望
第三節 文言小說以雅為俗的寫心娛懷與戲曲文學似俗實雅的儒道核心
第四節 雅文學的求新變與傳統認同
第四章 現代新篇:20世紀五四時期與30年代的齊魯文學
第一節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價值重構與文學觀念變革
第二節 五四新文學的多元開拓與文體創建
第三節 鄉土文學涵納文化對抗與重構:為民族塑魂與文化守成
第五章 激揚華章:20世紀新時期以來的齊魯文學
第一節 創作主體對齊魯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審美意識嬗變
第二節 敘事文學的蓬勃發展及其主流形態
中篇 齊魯文化與文學個案研究
第六章 齊魯文學文化內質的個案考察
第一節 《魯頌》與《齊風》的兩種文化形態與內質異同及其文學特徵
第二節 漢賦中所見有關巡狩、封禪的齊魯文化考察
第三節 《桃花扇》關於孔子“夷夏之大防”思想的藝術實踐
第四節 孔尚任的創作思想與民族意識:《桃花扇》與《出山異數記》的微妙關係
第五節 王漁洋與洪舁、孔尚任、蒲松齡的友誼和《聊齋志異》評論
第七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一:文學本體喻示與文體風貌特徵的雙向 觀照
第一節 李之儀詞論詞作綜論
第二節 晁補之詞論詞作綜論
第三節 李清照詞論詞作綜論
第四節 詞體解放與辛棄疾的創作取向
第五節 李攀龍、謝榛的論詩特點及其互補性
第六節 李攀龍、謝榛對其自身詩論的創作實踐
第八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二:大文化語境與地域色彩的文學
第一節 文化與文學雙重觀照下的戲曲重鎮東平
第二節 基於齊魯人文之上的“濟南詩派”及其詩風創作
第三節 傑出的文壇領袖王漁洋及其重大影響
第四節 《聊齋志異》的語言特色及詩意風韻
第五節 聊齋俚曲的地域文化內涵
第九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三:地域視閾下的話語轉型與民族、國家 敘事
第十章 齊魯文學形態演變的多元性與多樣化表現之四:民間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
下篇 齊魯文學古今演變研究
第十一章 主題內涵及形式外顯
第十二章 大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本體呈示
第十三章 文學形態與藝術精神“史”的觀照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