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雲山話梅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所有
- 副作用:無
加工工藝,制坯,製作,歷史文化,齊雲山話梅的傳說,齊雲山話梅的梅道,齊雲山話梅的食道,齊雲山話梅的藥道,
加工工藝
制坯
採收青色堅實的梅子,每100公斤用食鹽12公斤擦透。放入缸內醃5天后取出,攤在竹篩上曬5天,即成乾梅坯。
製作
取白砂糖20公斤對水20公斤,甘草1.5公斤,入鍋燒煮30分鐘後取出放在桶內冷卻,加入梅坯攪勻浸漬12小時。待糖汁被梅坯吸乾時,取出攤開,曬至乾燥。用10公斤白糖加清水20公斤、甘草粉1.5公斤和安息香酸鈉30克,放入鍋中煮沸30分鐘冷後倒入坯內。待梅坯吸足汁液,取出曬1天,至八成乾時,噴灑香草油40克,密封貯藏即為成品。
歷史文化
齊雲山話梅的傳說
安徽古樹名木普查成果《安徽古樹名木》一書記載:齊雲山這株古梅無論是年代久遠,還是體態大小,與琅琊山“歐梅”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南義豐山和縣杜村“杜梅”北宋1039年前後,歙南洪家嶺賣花漁村“梅窗居士”植梅洪必信,唐乾符六年879年,不相仲伯,均有出處和可考,堪稱為安徽四大古梅。 齊雲山這株古梅,還有一個不凡的身世。據明萬曆年間魯點修《齊雲山志》記載,齊雲山有榔梅庵,坐落在太素宮之東。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居士金顯寧四子,繼其父遺教共建,坐西東向,為二堂六楹,丹漆彩飾,敞麗輝煌今庵毀,尚存遺址,是年道士方瓊真訪武當山,千里迢迢攜回梅苗兩株,植於榔梅庵旁。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徐霞客《游白岳日記》載有:“入榔梅庵,獨臥山房……”。據93歲詹松海道士介紹,世傳天官府門前有幅浮雕金字對聯曰:“道秘太符龍虎伏,陽回春谷榔梅青”。天官府坐東朝西,大門正對榔梅庵,榔梅庵原有六個道房,天官府原名叫春谷道院。可見這株古梅身世不凡,頗受世人關注。
齊雲山話梅的梅道
梅即道,道即梅。道教信徒何以這樣看重榔梅呢,緣於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
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於榔樹,誓曰:“吾道若成,開花結果”。後果如其言,今樹尚在五龍宮北,榔木梅實,杏形桃核。道士每歲采而密漬,以充貢獻焉。榔乃榆樹也。太和山,即今湖北武當山,玄武被道教奉祀始於北宋初期,宋真宗908-1004年為避其祖先趙玄朗的諱,才將玄改為真。真武“折梅寄榔”,將梅作為占卜道教興敗的吉祥物,被道教徒尊為神靈,演繹成道教“教樹”,與崇拜自然物如泰山石一樣,被信徒們接受。梅幾乎也成為道教的代名詞,道教稱忠厚謹慎的信徒為種民,參玄論道稱“種梅心法”,藏道教教義珍寶的地方稱“藏梅閣”等等,但凡道家聖地,便建榔梅庵,植榔梅,尊榔仙,祀榔聖,日益趨為神秘。
齊雲山話梅的食道
花實乃長生之珍品。遠在商代之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用梅果作為飲食中的調味品,“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書經·說命》,鹽與梅配量適中,能做出美味的羹湯。食之有味,處之有樂。
齊雲山話梅的藥道
道與梅的新奇葩。在齊雲山的千山萬壑中,還生長著一種與梅花同屬一個祖宗的品種,叫柳葉臘梅,當地道士叫香風茶傷風茶。柳葉臘梅為半常綠小灌木,一般七、八月份齊雲山道士們就采葉入藥,用來治感冒、咳嗽、氣管炎等病症。他們取臘梅葉,按民間“炒青”茶的制茶工藝製作香風茶乾品,為各地來齊雲山朝聖的香客品茗,能消除疲勞,治療寒熱感冒,被譽為“菩薩茶”,也是齊雲山道家茶正源之一。這是齊雲山道士獨創的一種清熱解暑、祛寒止咳的道家珍品。現代醫學證實,香風茶具有“解表祛風,理氣化痰”的功用,套用於感冒、氣管炎與降血壓等症,確有療效。近 年來,一些製藥廠,將它製成茶葉劑、片劑、香風牙膏、香風香油等,廣為利用。這也是齊雲山道教與梅花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