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10–50cm,莖直立或斜升,通常自基部分枝,叢生狀,全株密被白色綿毛。葉互生,匙形成倒卵狀披針形,長2–6cm,寬 3–10m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漸狹下延,無葉柄,全緣,兩面被有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通常在頂端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長約3mm,寬 3.5mm,總苞片3層,金黃色,乾膜質;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頂端5裂。瘦果,矩圓形,長約0.5mm,有乳頭狀突起,冠毛黃白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鼠麴
- 種拉丁名:GnaphaliumoffineD.Don
- 種別名:佛耳草、鼠耳草、清明菜
- 高:10–50cm
- 長:2–6cm
- 寬:3–10mm
別稱,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出處,生物生態特徵,
別稱
又名白頭翁、田艾、清明菜、佛耳草、土茵陳、黃花曲草、茸母、黃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等。
形態特徵
鼠麴,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 10–50cm。莖直立或斜升,通常自基部分枝,叢生狀,全株密被白色綿毛。葉互生,匙形成倒卵狀披針形,長2–6cm,寬 3–10m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漸狹下延,無葉柄,全緣,兩面被有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通常在頂端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長約3mm,寬 3.5mm,總苞片3層,金黃色,乾膜質;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頂端5裂。瘦果,矩圓形,長約0.5mm,有乳頭狀突起,冠毛黃白色。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鼠麴草在結實之前,莖、葉柔嫩多汁,雖密被綿毛,但具香味,且營養豐富,豬喜食,切碎後,雞、鴨、鵝均喜食;馬、牛、羊亦採食。霜打後,適口性稍有提高,是一種良等牧草。適合放牧利用,馬、牛、山羊、綿羊全年均可利用。但由於草場土壤較濕,易被畜群踏壞,因此,放牧不宜過重。在苗期或花蕾期之前,最適於挖取或刈割嫩枝、葉,切碎拌糖料餵豬、禽效果很好。
其他用途:鼠麴草除飼用外,尚可作蔬菜、中草藥、染料之用。可用於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
出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鼠麴草》:“ 日華 《本草》鼠麴即《別錄》鼠耳也……原野間甚多。二月生苗,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開小黃花成穗,結細子。”
生物生態特徵
鼠麴草適生於濕潤的丘陵和山坡草地、河湖灘地、溪溝岸邊、路旁、田埂、林綠、疏林下、無積水的水田中。多星散分布,但也常常形成優勢群落。它分布的海拔高度有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增高的規律。在華北地區,它一般分布於海拔600m以下的地區;在北亞熱帶的秦嶺地區,其分布的海拔上限為1500m;而在南亞熱帶的西藏東南部,其分布的海拔上限達到3750m。由於鼠麴草分布地域廣,氣候類型差異大,因此,其生長發育進程差別也很大。在暖溫帶呈一年生性狀。一般於 4月上旬以後出苗,6–7月開花,8–9月結實並成熟,果熟後即枯死,生育,期約160天左右,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不僅春季出苗,秋季和冬季也能出苗。春季由種子繁殖的苗多呈一年生性狀,生育期較在溫帶地區提早15–30天;而秋、冬季萌出的實生苗,可以綠色體越冬,翌年,4–6月開花,7月底結實並成熟,之後株體枯死,呈現出越年生性狀,青草期長達8–11個月之久。鼠期草靠種子繁殖,產種量較多。當果實成熟後,種子自行脫落傳播。鼠麴草在開花之前有一定的再生力明顯減弱,即使僅利用一次,也難以再生。鼠麴草適應的生態幅相當寬。年均溫度11–25℃;年降水量600–1700mm。土壤從沙土到粘土、從酸性土到調鹼性土,均能良好地生長。土壤pH值是4.0–8.2。鼠麴草是一種喜溫性中生牧草。在降水豐沛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不僅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河湖灘地、溪溝岸邊、水田周圍有較多的分布,而且,在山坡、山麓等濕潤草地也有廣泛分布。在降水量較低的溫帶地區,多分布於地下水位較高的低濕地、河湖灘地、溪溝岸邊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