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脂肪油。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肺、腎經。
功效
解毒療瘡,祛風透疹。
主治
用於瘡毒,風疹,燙火傷。
相關配伍
治耳聾:鼠脂半合,青鹽一錢,地龍一條(系頭,捻取汁)。以鼠脂、地龍汁調青鹽,溫過,綿蘸之,即側臥,捻滴耳中。(《聖惠方》滴耳鼠脂方)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煎湯;或煨肉。外用:適量,塗敷,或滴耳。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捕後去皮,剖腹取脂。
形態特性
1、褐家鼠又名:大家鼠、溝鼠、白尾吊、挪威鼠。體長15-22cm,體重72-290g。耳短而厚,前折不能遮眼。尾明顯短於體長,前足4趾,後足5趾,均具爪,後足長3.5-4cm。雌性乳數6對。被毛粗糙,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雜有許多黑長毛,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腹面蒼灰色,略帶一些乳黃色。足背蒼白色。尾毛兩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鱗片組成的環節明顯,鱗片的基部和有白色和褐色的細毛。
2、黃胸鼠。體長13.5-18cm,體重74-134g。尾細且超過體長。體形較褐家鼠細長,耳殼薄而長,向前折可蓋住眼。前、後足細長,分別為4趾和5趾,均具爪。乳頭胸部2對,鼠蹊部3對,個別6對,即在腹部增加1對。背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腹毛灰黃色,毛基淺灰色,在胸部毛色更黃,有時具一塊白斑。前足背的中央毛灰褐色,四周灰白色,而後足背為白色。尾上下全為暗褐色。
生長環境
1、棲息於住宅、陰溝、草堆、田埂、作物地及河溪堤岸等處。雜食性。好啃咬衣物、家具和雛禽。活動多在夜間,以午夜最活躍。分布幾遍全國。
2、棲息於屋內,也活動於野外的農田。當作物成熟時,有時則遷至田間。雜食性,幾食一切物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相關論述
《彝醫動物藥》:“驅風透疹,止癢。治風疹發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