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短尾鸚鵡(學名:Loriculus camiguinensi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體羽主要是綠色,額頭紅色,臉頰青綠色,胸腹部黃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森林邊緣、樹木繁茂的地區、次生林、果園和椰子種植園。喜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也與其他物種混群。一般在樹冠頂層活動,但有時為了尋找合適的食物,也下降到較低的地方。主要吃花蜜和鮮花。分布於菲律賓。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鼠短尾鸚鵡體型纖小,尾部較短,體長14厘米左右。雄鳥通體羽毛呈綠色,胸部和腹下的羽毛呈黃綠色,顏色明顯變淡。紅額尤如王冠。喉部有一藍色的塊斑。項上紅橘色,藍面頰。腰部及尾上覆羽為紅色,翅膀底面呈藍綠色較大。雌鳥無藍面頰和金紅色冠。虹膜呈黃色,眼睛灰棕色,嘴為紅色,腳為黃色。雌鳥喉部無藍色斑塊。幼鳥類似成年雌鳥,但額頭只有輕微的紅色,很小或沒有藍色的臉頰,鳥喙顏色稍淡。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小島森林邊緣、樹木繁茂的地區。通常生活在垂直高度從海拔300米和1350米之間,這個高度以上,它們比較分散。是樹棲鸚鵡,在茂密的樹冠頂層活動。
生活習性
喜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一般在樹冠頂層活動,但有時為了尋找合適的食物,也下降到較低的地方。主要以水果,花蜜和小昆蟲為食。因為這種鸚鵡常喜歡懸掛在樹枝上休息和嬉戲,所以也稱懸掛鸚鵡或懸吊鸚鵡。這是一種安靜的小鸚鵡,大多可在晚上聽到充滿旋律的鳴叫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菲律賓甘米銀島。
繁殖方式
營巢於樹洞或離地面約12米左右的土台壁上,有時也直接採用廢棄的舊巢。雌鳥在搬運用於築巢的材料時,會將巢材藏在側翼羽毛的褶皺里。一般在3~5月間產卵,通常產3~4枚卵,孵化期約20~22天,雌鳥單獨孵化,幼鳥在5周后羽毛豐滿離巢。
種群現狀
該物種最初被認為是菲律賓短尾鸚鵡一個變種,但實際它的體型要大一些,2006年確定為一個獨立的新物種。甘米銀島一度被雨林覆蓋,但到了2001年,只有18%的島嶼保持原始森林。甘米銀的資源正在被摧毀,由於伐木,農業和人類定居,人們青睞到這裡潛水。此外,有將近一半的島嶼上覆蓋著椰子種植園。生態的改變給當地的野生動物造成破壞。
保護等級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