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風器

鼓風器是一種強制送風的工具,主要用於冶鑄業。依時代不同,鼓風器的部件結構也不盡相同。早期是用牛皮或馬皮製成的一種皮囊,古時稱之為橐外接風管,利用皮囊的脹縮來實現鼓風。最初是單橐作業,操作情形表現在山東滕州出土的漢代冶鐵畫像石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風器
  • 外文名:Air blower 
背景,結構,原理,歷史記載,

背景

鼓風器是一種強制送風的工具,主要用於冶鑄業。鼓風器至遲發明於商、西周時。洛陽出土的西周鑄銅爐壁殘塊上已發現通風口。
橐復原圖橐復原圖

結構

早期是用牛皮或馬皮製成的一種皮囊,古時稱之為橐。橐是最早的鼓風器,也是風箱的前身。橐,也稱橐龠橐,以牛皮製成的風袋;龠,原指吹口管樂器,這裡借喻橐的輸風管。戰國時期已有橐龠。
皮囊鼓風器發展到宋(或許更早),逐漸為木扇式風箱所代替,這種風箱實際上是一種懸扇式鼓風器 ,其形狀見於北宋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的“行爐”圖。

原理

扇板上裝有兩根拉桿,並鑿有 兩個小方孔,拉桿拉動扇板作壓縮與擴張的擺動運動。當壓縮時,進氣門關閉,木箱內的氣體排出,扇板擴張時,木箱內成真空,進氣門開啟,空氣進入。這種風箱製作容易,但風量有限,為克服這一缺點出現了雙扇式風箱,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畫中有雙木扇風箱畫。該風箱靠木質箱體上木板的啟閉運動,造成斷續氣流。為了得到足夠的風力,其扇風板比人體還高,其鼓風效率可能較低。另外元代王禎《農書》(成書於1313年)的臥式水排圖和陳椿《熬波圖》中也繪有鑄鐵用回拉桿雙木扇門風箱。不久,這種木扇風箱被安裝在水力驅動的機械上,這使木扇風箱有較高的功效,如水排等。
西夏壁畫鍛鐵圖中的雙風扇風箱西夏壁畫鍛鐵圖中的雙風扇風箱

歷史記載

《老子口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陳椿《熬波圖》陳椿《熬波圖》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並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
洛陽出土的西周鑄銅爐壁殘塊上發現有三個通風口,說明當時不僅使用鼓風器,而且已一爐有多個裝置了。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亦繪有許多風箱圖。
北宋時期發明拉桿活塞式風箱。記載見於明代《魯班經》和《天工開物》(成書於1634年),沿用至今。據李約瑟博士考證,成書於1280年的一本題為《演禽斗數三世相書》卷二中有拉桿活塞式風箱的最早的圖畫。這種風箱輕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