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山東省廣饒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陳官短穗花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流傳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陳官鄉一帶及商河縣等地,其起源於清代,由要飯手段演變而來。陳官短穗花鼓早期的表演方式為一人打鑔說唱,一人擊鼓表演,之後演變為一人唱或兩人對唱,多人以鑼、鑔等伴奏,代表曲目有《串九州》《枕頭記》等。陳官短穗花鼓動作舒展、奔放,講究“打場腳微顛,八字腿弓箭,擊打頭略晃,跑鼓輕如仙”,其擊鼓有三四十種套路,如張飛騙馬、蘇秦背劍等。

2008年6月7日,鼓舞(陳官短穗花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山東省廣饒縣
  • 遺產編號:Ⅲ-42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動作特徵,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陳官短穗花鼓原是流浪藝人藉以乞討謀生的手段,清朝時,廣饒縣陳官鄉陳官村的張洪祥、張洪果跟隨父親張延水逃荒要飯,在此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打花鼓。另據商河縣的張鳳雲、李喜平等老藝人傳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賣唱為生的王立禮、王立義兄弟與廣饒藝人流浪到北京時學習並掌握了打花鼓技藝,隨後便將這種表演形式傳到廣饒、商河一帶的黃河下游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官短穗花鼓這一民間舞蹈得到重視,經過加工提煉後被搬上舞台,在這之後,陳官短穗花鼓由過去的要飯手段變成了一種藝術。
中國解放後,陳官短穗花鼓藝人吸收了戲曲的某些表演形式,如表演前先“打場”吸引觀眾,場面穩定後站於場地中央開始表演等。
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文化大革命”等原因,陳官短穗花鼓的發展一度停滯,再加上眾多老藝人相繼離世,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之後,陳官短穗花鼓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進入21世紀後,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和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張兆海帶頭對陳官短穗花鼓進行了創新。首先,為了增強演出效果和適應大舞台演出,他們創新並改進了表演形式,突破了一人打鑔伴唱、一人擊鼓而舞的傳統,改為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同時配以鑔、鑼、鈸、嗩吶和大鼓等伴奏,數人乃至幾十人集體表演,表演形式更加活潑開放,氣氛更加熱烈歡快,更能營造歡慶的節日氛圍;其次,隨著時代的變遷,陳官短穗花鼓不再是窮人乞討賣藝的工具,祖輩流傳下來的很多曲目已不適應社會形勢,張兆海等人自編自創出數十首新曲目,陳官短穗花鼓已成為人民民眾強身健體、歡度節日、歌唱美好新生活的重要載體。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傳統陳官短穗花鼓由一人上場擊鼓起舞,另一人擊鑔伴奏,表演時隨意性較強。舞者敲擊著“跑鼓點”做“二龍彈須”或“金絲纏葫蘆”,上場繞場數圈,稱作“打場”。待人群穩定之後,舞者站在場中央,表演正式開始。表演一般按單劈叉、雙劈叉、黑狗鑽襠、菊花蓋頂、蘇秦背劍、鯉魚打挺、喜鵲登枝、神仙絆腳、神仙盤蹲、就地十八滾、老虎大撅尾等動作順序進行,一個動作可做數遍。舞者做完動作後,原位站立敲擊“短點”,然後選唱(也可由擊者唱,或二人齊唱)《串九州》《報喜歌》《勸人歌》等歌曲(無伴奏),每唱完三句詞,鼓鑔擊“短點”,然後再接唱最後一句。唱完後做出場動作,繞場走出扣手、卷白菜心、繞八字、左“月牙”、右“月牙”、吊花籃等圖形,每走完一個圖形,仍回場中央,接著做下一個動作。每次表演要做多少個動作,每個動作重複幾遍,以及動作速度的快慢,則由表演者視當時的體力及現場觀眾的情緒等因素自行決定。表演完最後一個動作(一般都要做比較複雜激烈的動作,速度越來越快,打至高潮時剎住),向觀眾行禮致謝,然後敲擊著“收尾點”走下場。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

動作特徵

陳官短穗花鼓的擊打方法有它的特殊之處。舞者左手持鼓槌,在腰左側打點挽花,而右手的穗纓子可甩至背後、胸前,運用跨腿、纏腰、跳步等動作,以鼓槌前、後、左、右、上、下準確地擊打鼓面中心。舞者常運用繞腕擊鼓、掄穗前擊鼓、掄穗後擊鼓、抖腕擊鼓等動作,打出的各種“花點兒”清脆響亮,節奏歡快,非常動聽。這兩種鼓槌、穗纓子一同挽花擊打法,比起單一的胸前腰間擊打法要難。鼓在腰間是活動的,表演時如果沒有高超熟練的技術就難以擊中鼓面。因此,舞者必須以左臂肘壓著鼓邊,不讓鼓擺動,左手腕又須靈活與右手腕同時舞花。
陳官短穗花鼓的鼓斜背在舞者腰左側,不固定。這種不固定的斜背鼓,使舞者行動靈活,易於隨時變換鼓位擊打。但這種背鼓方法也給舞者的擊鼓動作增加了難度,鼓在腰旁顛晃移動,鼓槌與穗纓子難以擊中鼓面。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表演動作細膩傳神,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藝術性,其注重騰、翻、竄、蹦,“騰”跳起時迅速乾拔;“翻”轉時雙臂開合,借力轉身;“竄”起後扒地有力;“蹦”時低矮下沉,突然爆發。舞者上下結合,相互作用,從整體上形成了統一的舞蹈動律和舞蹈內涵。

服裝特徵

陳官短穗花鼓表演者一般扎白方巾,系黑頭箍。穿白色對襟上衣、藍或黑色燈籠褲,腰系紫或黑色四喜帶,穿灑鞋或黑圓口布鞋。

表演道具

陳官短穗花鼓表演需要的道具有花鼓、鼓槌以及銅鑔。鼓長45厘米,直徑20厘米;鼓槌有兩根,木製,長22厘米,尾端系紅色或棕色結上三組疙瘩的全長50厘米的軟線繩,每個疙瘩上均掛有絲穗;銅鑔直徑20厘米,鑔臍中間系一條40厘米見方的紅綢。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陳官短穗花鼓說唱婉轉、優美,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為研究中國舞蹈文化藝術,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提供了歷史資料。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凝聚了人民民眾的智慧,表達了人民民眾的情感和願望,對於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愉悅民眾的身心、提高民眾的修養有一定的作用。
陳官短穗花鼓表演中所唱的《串九州》《報喜歌》《勸人歌》《十二月》等小曲反映了愛情親情、孝道禮儀、行俠仗義等主題,對東營市的文化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狀況

陳官短穗花鼓動作難度大,因而流傳不多。由於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陳官短穗花鼓人才匱乏,傳承不力,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急需保護扶持。

傳承人物

代表人物
張蘭青,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鼓舞(陳官短穗花鼓),山東省廣饒縣申報。
傳承譜系
鼓舞(陳官短穗花鼓)
陳官短穗花鼓傳承譜系
(圖片資料來源

保護措施

廣饒縣成立了陳官短穗花鼓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短穗花鼓的挖掘、整理與傳承,同時組成專門的隊伍學習演練陳官短穗花鼓,並在春節期間參加各地的民間藝術展演。
廣饒縣政府部門投資260萬元,建設了陳官短穗花鼓地標性廣場,同時,每年投入資金用於購買演出服裝、道具及外出演出的經費等。
東營區大張國小組織成立了陳官短穗花鼓表演隊,陳官鎮中心國小成立了陳官短穗花鼓舞俱樂部,學生們可以在課餘時間學習短穗花鼓。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饒縣文化館獲得“鼓舞(陳官短穗花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6月21日,陳官短穗花鼓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東營日”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1月18日,陳官短穗花鼓在東營非遺賀年會縣區展示周活動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榮譽表彰
1956年,陳官短穗花鼓在山東省民間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
1957年,舞蹈家張毅以陳官短穗花鼓為題材創作的《花鼓舞》在世界第六屆青年聯歡節中獲得金獎。
1958年,陳官短穗花鼓在華東地區文藝匯演中獲得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