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涼州攻鼓子)

鼓舞(涼州攻鼓子)

鼓舞(涼州攻鼓子),甘肅省武威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涼州攻鼓子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及其周邊地區,為古代出征樂舞的遺存。涼州攻鼓子表演者均為男性,表演人數幾十至幾百人不等,兩人為一對,八人為一組,其基本打法可用“雙手胸前畫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四句口訣加以概括。涼州攻鼓子的動作體現出“攻”的特徵,表演過程中有“兩足對壘”“展示三軍”“四門斗敵”“登高望遠”“套蓮花”“掛陣”等陣形,體現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陽剛之氣。

2008年6月7日,鼓舞(涼州攻鼓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舞(涼州攻鼓子)
  • 申報地區:甘肅省武威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42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動作特徵,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涼州攻鼓子是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流傳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的楊家寨。歷史上,四壩鎮自漢初至唐、五代時期都是北方眾多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明朝以後又有山西、江浙等地漢人遷入,所以,四壩鎮地區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可以說,涼州攻鼓子是西域樂舞與中原樂舞交融並蓄而生的獨特西部鼓舞藝術。
鼓舞(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
關於涼州攻鼓子的起源在四壩鎮有不同的說法。據傳,漢武帝時,河西匈奴部落中有兩個王,即渾邪王和休屠王。此二人分管河西東部與西部,休屠王居住的“休屠城”就在四壩鎮三岔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將軍霍去病發動了“祁連山之戰”,打敗了渾邪王。緊接著霍去病將軍帶領兵馬攻取休屠王的城堡,連續進攻幾次都拿不下來,在兵困糧盡的危急關頭,漢軍一名大將急中生智,挑選出一支精兵強將,裝扮成民間“社火”隊的鼓手表演者,把短兵器藏入鼓內,混入城內,裡應外合攻破城池,取得了勝利,後人從而將這種鼓取名“攻鼓子”。
又傳,當年苗莊王的軍隊因戰鬥節節失利,被圍困於城寨之中,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無奈之下,他們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趁敵人觀看錶演時,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郭承錄主編的《武威史話》中認為涼州攻鼓子發源於唐朝大曆年間,其緣由與上述兩種說法大致相同,均含有暗藏兵器、攻取城堡的意思。從涼州攻鼓子鼓手著裝來看,鼓手所戴的黑幞帽是唐朝男子的典型首服,由此可見,涼州攻鼓子確為唐代的遺俗。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涼州攻鼓子的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這期間由“楊家會”會長(楊家會是楊家寨的楊姓自發建立的組織,會長由本會推舉有威望的長者、鼓舞傳人輪流擔任)籌措經費,組織排練,執掌和帶領攻鼓子隊走街串戶,向各戶拜年問安,意為祛邪扶正,祈求寨子吉祥太平。
鼓舞(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隨社火隊表演時稱“過街”,鼓手一般不少於十六名。首先由社火隊男扮女裝的臘花”拉場造氣氛然後舉行“拜印”儀式。“拜印”是攻鼓子表演前不可缺少的一種形式。先由“楊家會”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擊鼓開道,另有一長者雙手托盤(盤中置紅布包裹的“官印”,據說此官印為官府所賜)進場,面向觀眾站定。然後會長進場向官印行三拜禮。拜印後由會長發令,表演隨即開始。
涼州攻鼓子除過街表演外,主要為單獨“拉場”表演,單獨表演的套路多,場面變化也大。傳統的涼州攻鼓子表演一開始是在“單槌鼓”中跳躍上場,之後展開“亮陣圖”,緊接著由“四方陣”“兩軍對壘”過渡到“四門兜底陣”“四門開花陣”,然後迅速構成“八卦陣”,最後在“亮三軍”中結束。整個表演過程變化萬千,氣勢恢宏。涼州攻鼓子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入了“長蛇陣”“猛虎出山陣”“雙將對斗陣”“四龍陣”“連環陣”“套蓮花”“三箭突圍陣”等陣法。
涼州攻鼓子有時會舉行鼓子表演,即“會鼓子”,“會鼓子”場面宏大壯觀,每隊鼓子都有一個領隊指揮,幾十隊、甚至上百隊鼓子匯在一起,由數十面大鼓配合掌握節奏,外加鑼鑔烘托氣氛。幾百人同敲一個鼓點,同走一種步伐,遊走變化,配合默契,進退開合,諧調統一。

動作特徵

涼州攻鼓子動作幅度大,跨、跳、搖、晃、轉、撩、躍、敲、揚等動作反覆運用,表演過程中“寫箭步”運用較多,比較注重身體的“扎勢”。此外,涼州攻鼓子表演中雙人的配合動作也運用的較多,有背向、側向的配合,有高低前後的配合。鼓手在表演過程中要手到、眼到、神到,在撩、轉、躍進間表現出剛健有力、乾淨利落、儀態瀟灑、穩健大方的動作特點。涼州攻鼓子有“戰馬凌亂”“鷂子翻身”“鳳凰三點頭”“登高望遠”等動作,其中“雄鷹展翅”的是涼州攻鼓子個性化的動作,演員雙手擊鼓後從體側向上舉起,緊接著又高高躍起,似雄鷹展翅高飛,又如春燕從空中掠過,具有西部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
鼓舞(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

服裝特徵

涼州攻鼓子表演者腰挎紅色鼓子,雙手握鼓槌。頭戴黑幞帽,帽頂兩角留孔,各插一根野雞翎,帽沿系黑底銀泡勒頭帶,白色扇形紙花三束分左、中、右立著插於勒頭帶中。身穿黑夸衣、黑色燈籠褲,著黑色快靴。用一塊長約2米、寬約20厘米的白布作敞領,從頸後搭下在胸前交叉,繫於腰帶內。

表演道具

涼州攻鼓子表演的主要道具為鼓和鼓槌,鼓為桶狀,鼓身長34厘米,漆成紅色,鼓面蒙牛皮,畫黑色太極圖案,鼓邊沿裝鐵環拴鼓帶,鼓帶為長240厘米的綢帶或布帶。鼓槌採用涼州當地產的紅柳木製作,製作出的鼓槌有重量,韌性好,擊出的鼓聲有力度、有彈性和跳躍感。鼓槌也可以用棗木製作,在鼓槌根部綴有紅、黃兩色綢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涼州攻鼓子集娛樂性、藝術性、地方性、自發性和民族性於一體,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認同意義。
鼓舞(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
傳承狀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影響,涼州攻鼓子已很少能引起涼州當地年輕人的興趣,部分青壯年攻鼓子表演骨幹外出經商、打工,分散各地,老藝人年事日高,無法演出,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攻鼓子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人物
楊門元,男,1959年10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鼓舞(涼州攻鼓子),甘肅省武威市申報。
保護措施
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學校將涼州攻鼓子作為特色教育貫穿在學校體藝與美育教育的整個過程中。
四壩鎮舉辦了涼州攻鼓子藝術傳承人培訓班以及攻鼓子藝術專修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涼州區文化館獲得“鼓舞(涼州攻鼓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鼓舞(涼州攻鼓子)項目保護單位涼州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2年,涼州攻鼓子在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中獲得優秀獎。
鼓舞(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
1994年,涼州攻鼓子在蘭州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中獲得優秀獎。
1996年,涼州攻鼓子在浙江金華舉行的第六屆全國“群星獎”比賽中獲得銀獎。
1997年,涼州攻鼓子在蘭州舉行的首屆甘肅省“群星藝術節”中獲得金獎。
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2年,《涼州攻鼓子》喜獲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獲獎作品。
重要展演
2003年至2009年,涼州攻鼓子在武威舉行的第一屆至第七屆“天馬文化旅遊節”的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2007年,涼州攻鼓子在中國海南島舉行的第八屆歡樂節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