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營造技藝

九洞鼓樓群共有鼓樓29座,分布在往洞鄉大部分村寨。是從江縣密度較大的鼓樓群之一,特點是建築年代久遠,樓體雄偉壯觀,造型優美流暢,以增沖鼓樓為代表。六洞鼓樓群共有鼓樓28座,分布在貫洞、洛香、慶雲等鄉鎮,鼓樓群密檐層數較少,具有小巧玲瓏的特點,以佰二鼓樓為代表。仟七鼓樓群共有15座鼓樓,分布在谷坪、下江等鄉鎮,特點是樓體高大挺拔,以高阡鼓樓為代表。二仟九鼓樓群共有鼓樓15座,分布在丙妹、高增等鄉鎮。特點是清秀,裝飾華美,以小黃新全鼓樓為代表。都柳江畔鼓樓群(亦稱為融河鼓樓群)共有鼓樓24座,分布在西山、斗里等鄉鎮,特點是樓體纖細,以西山陡寨鼓樓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樓營造技藝
  • 類別:技藝
  • 類型:營造
  • 對象:鼓樓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從江侗族用杉木建造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侗族鼓樓,全縣有大大小小侗寨212個,分布各式各樣的鼓樓108座。根據民間傳統地理區劃,從江縣鼓樓可分為五個群體。
九洞鼓樓群共有鼓樓29座,分布在往洞鄉大部分村寨。是從江縣密度較大的鼓樓群之一,特點是建築年代久遠,樓體雄偉壯觀,造型優美流暢,以增沖鼓樓為代表。六洞鼓樓群共有鼓樓28座,分布在貫洞、洛香、慶雲等鄉鎮,鼓樓群密檐層數較少,具有小巧玲瓏的特點,以佰二鼓樓為代表。仟七鼓樓群共有15座鼓樓,分布在谷坪、下江等鄉鎮,特點是樓體高大挺拔,以高阡鼓樓為代表。二仟九鼓樓群共有鼓樓15座,分布在丙妹、高增等鄉鎮。特點是清秀,裝飾華美,以小黃新全鼓樓為代表。都柳江畔鼓樓群(亦稱為融河鼓樓群)共有鼓樓24座,分布在西山、斗里等鄉鎮,特點是樓體纖細,以西山陡寨鼓樓為代表。

歷史淵源

據五代馬鑒撰寫《敘事始·鼓樓》載“村置一樓,樓置一鼓,以防盜賊。”《唐書》對侗族村寨也有“會聚侗鼓吹角”的記載。侗寨由眾人集資出力修建公共建築——卡房,侗人稱為“堂卡”或“堂瓦”,意為“侗人議事的場所”,這是侗族鼓樓的最初形式。從江縣往洞鄉一帶的鼓樓,每當外寨賓客來本寨“月也”之時,寨內“羅漢”皆鹹集於鼓樓里,款待外來的姑娘,並與之對歌作樂。明萬曆年三年(1575)《嘗民冊示》說:“……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豎一高樓,上立一鼓,有事擊鼓為號,群踴躍為要。”清李宗昉的《黔記》對這一建築有更進一步的描述:“諸寨共與高坦處建一樓,高數層,名聚堂。用一木桿,長數丈(尺),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樓擊之,各寨相聞,俱帶長鏢利刃,齊集樓下……”明確了此時所建之樓為“聚堂”(侗族村寨聚會場所)。“聚堂”與“堂卡”或“堂瓦”的作用無異。

詳細介紹

由簡單的乾闌式卡房到“羅漢樓”演變成“聚堂”,最後成為現代形式的鼓樓。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美觀的、多功能的高級形式轉變的。後建的鼓樓,層數逐漸加高,樓冠也是由簡到繁,由普通兩面倒水的人字屋頂,發展為塔式樓頂;樓檐也是由四方(四面倒水)逐漸增為六方、八方和上下方數不等形狀;由無頂尖,發展為連串葫蘆型寶塔頂尖……
從樓體立面密檐形式上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十一層、十三層、十五層等,極個別為偶數。頂部有懸山式、歇山式和多坡面攢尖等。在攢尖頂中,又有雙疊頂和單疊頂之分。從樓體主承柱上可分為:內四柱外八角、內六柱外六角、內八柱外八角、內四柱外四角等。
鼓樓規模大小、高度、平面呈何形等要件,除與村寨的大小、族系、富有程度和杉木原料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定居落寨的先後,村與村之間的從屬,同一村中的族系從屬(或上下輩份)等有關,具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從形式上一般是六邊形從屬於四邊形與八邊形;矮從屬於高;小從屬於大。
從江縣最為普遍的密檐式寶塔形攢尖頂鼓樓,其建築過程:村寨從商議立樓到鼓樓建造完工,主要經過選址、備料、下墨、立柱、上架、上樑、架頂、上瓦、裝料著色等主要過程,歷時二至三年而成。
建造鼓樓是村中大事,一般由寨老提出,全村家族長輩商議同意後,確定選址、備料、勞力分配、工錢籌集、聘請師傅等事宜。備料重點是鼓樓主承柱和中柱(雷公柱)由誰捐,一般是較早落寨,生活條件寬裕且人丁興旺的家庭捐獻。位於鼓樓頂端的中柱則必須由本寨(族)修建第一座鼓樓時捐獻中柱的後代子孫中捐出,其餘材料由全村平攤。工錢是按家庭人口分攤,以前除銀毫外,師傅酬勞有米、酒、肉、布等物品,多少無統一標準,開工後,全寨各戶輪流好酒好菜招待師傅。村寨中因火災或自然災害損毀鼓樓的一般在原址上重建,而不另行選址。大多侗寨在建寨之時就留出修建鼓樓的地基,有“未成建寨先立樓,砌石為壇祭祖母。鼓樓心臟作樞紐,富貴興旺有來由……鼓樓是一寨暖和窩,沒有鼓樓無處樂……”的古歌。
擇吉日,寨老帶領青壯年到樹下舉行祭拜樹神山神儀式,祭畢,寨老先砍三斧,隨後青壯年輪流將樹砍倒,樹要順山倒,忌諱有惡死、夭折、絕後的家庭成員參與砍伐。木料備齊後,撐墨師傅(鼓樓總設計師)便擇吉日良辰發頭墨,頭墨十分重要,也十分神聖,當年是本命年的撐墨師傅不能打頭墨(須另請頭墨師傅),頭墨師傅身穿新裝,念咒語,燒香紙,將木料(長2米左右的瓜柱)置於新制木馬上。刨光其表,取出墨斗開始發墨。儀式完成,對鼓樓各部件開始加工製作。
頭墨完成後,掌墨師傅手提竹尺、墨斗奔走於各柱、枋之間測量劃墨線,其他助手按照各自分工,將鼓樓主休構件加工完成,其他附屬部件枋條、波浪額枋、檁子、椽皮、斗拱等在樓架子豎好後製作。在立鼓樓之前先升好架子,架子豎在鼓樓主承柱內側,分布形式高度與鼓樓主承柱分布形式高度基本一致,以使主承柱豎起後靠在架子上,豎樓是整個鼓樓建造的最重要環節,吉日選定,(一些地方在豎樓當天,掌墨師傅架兩個木馬連成一線,在這兩個方向的住戶均要迴避一個時辰)面向鼓樓方向的人家掛上自織土布和柚子樹葉掩煞。
上樑是侗族傳統鼓樓、民居建造過程中的一重要程式。鼓樓主體構架完成後,吉日良辰,將鼓樓主梁(太平梁)升至頂懸空架在兩主承柱枋之間,稱作上樑。念咒語後殺雞,將雞血淋在即將被拉上的第一樑上,並系一小紅布與谷穗。站在鼓樓頂端的兩人分兩端各持一根繩子將樑柱緩緩拉起,同時鳴放鞭炮。梁拉到頂端後架設於兩主承柱之間的枋上,隨後將糖果、糍粑、紅包等物從鼓樓頂四下撒開,鼓樓下人們嘻笑著爭搶。鼓樓完工後,村寨舉行隆重的歡送師傅儀式,村中除送紅包外,尚有豬頭、布匹等物,吹起蘆笙,鳴放鞭炮將師傅們送到村頭。擇吉日進行“進樓”儀式和“掛鼓”(將信號鼓置於頂層),村中老人們在樓內划拳喝酒,青年男女吹蘆笙唱侗歌。儀式完成後,預示鼓樓從此對外開放,其他村寨方可在樓內吹蘆笙唱侗歌。
最後還要擇吉日舉行賀鼓樓落成典禮,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幼身著盛裝,近鄰村寨、親朋好友前來慶賀,送匾額的,送紅包的,贈吉言,村寨之間進行唱戲、對歌、吹蘆笙比賽、踩歌堂,入夜鼓樓內燈火通明,划拳聲、歌聲、笑聲響成一片,直至通宵達旦。
在侗寨里,鼓樓既是吉祥的象徵,又是民族形象的標誌與化身,它的地位是神聖、崇高的。侗族能工巧匠們把作為民族精神物化的鼓樓,建造得既具有內在懾人心魄的神聖美,又極具觀賞價值的雄渾美與壯觀美。鼓樓的整體以杉木做柱枋鑿榫銜接,橫穿斜套,縱橫交錯,結構嚴謹牢固,卻不用一釘一鉚。侗族工匠利用杉木“濕脹乾縮”的原理,對柱子與枋進行處理(柱未乾而枋已乾),使二者結合更加牢固。
侗族先輩在廣泛吸收其他民族建築精華的基礎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徵和理念,與自身的風格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完美的建築藝術及成熟的建築技術,又有濃郁的民族氣息。不僅體現了高超的手工技藝,而且把鼓樓同杉樹聯繫起來(在侗族的古歌和傳說中,對杉樹有許多傳奇般的描述),這是一個民族的“種族記憶”和文化根性。實際上使鼓樓和自己本民族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建立起一種淵源和傳承上的關係,同時還有取其生命力旺盛的象徵含義。
侗寨的建築群是以鼓樓為中心而展開的一個文化區域,它是侗鄉特有的文化,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歌坪、戲台、薩堂,這四部分構成了侗寨的文化核心。侗族文化又稱為“鼓樓文化”,不僅因為鼓樓是侗族建築中的傑出代表,更主要的是侗族的全部精神性的文化結晶。從歷史記憶、宗教信仰、藝術娛樂、文化傳承到法律、習俗、節慶、交往等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鼓樓。鼓樓對於侗族文化來說,是最具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其中積澱和蘊藏著侗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以鼓樓為中心幾乎可以洞觀侗族文化的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