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祥林——涇陽茯磚茶的百年品牌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以其為骨幹組建鹹陽市公私合營茯茶加工廠,有固定工27人,臨時工236人,年產茯茶9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鼎祥林
- 所屬公司:鹹陽市公私合營茯茶加工廠
- 所屬行業:茶葉
基本簡介,起源與發展,品牌故事,
基本簡介
鼎祥林——涇陽茯磚茶的百年品牌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以其為骨幹組建鹹陽市公私合營茯茶加工廠,有固定工27人,臨時工236人,年產茯茶9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
中文名: 鼎祥林主要營養成分:冠突散囊菌(金花)主要原料:優質黑毛茶 主要食用功效:排油膩,助消化產地: 陝西涇陽縣
中文名: 鼎祥林主要營養成分:冠突散囊菌(金花)主要原料:優質黑毛茶 主要食用功效:排油膩,助消化產地: 陝西涇陽縣
中文名: 鼎祥林 | 主要營養成分:冠突散囊菌(金花) | 主要原料:優質黑毛茶 |
主要食用功效:排油膩,助消化 | 產地: 陝西涇陽縣 |
天下涇湘茯茶有限公司生產的鼎祥林
起源與發展
明朝時期,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徵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利範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陝商人”,在明清兩代近600多年的歲月里曾長期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前茅。宋應星在分析明中葉商人勢力時說“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陝商排在三幫之首。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陝商不少地盤,但陝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與清廷的特殊關係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陝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也造就了不少陝西著名商業家族,出現了一批號稱“關中巨富”“蓋省財東”的大商業家族,比如師從政、孫豹人、王一鶴兄弟、張士科、康海、嚴樹森、、木士元、常克珍、姜恆泰等。相傳明中後期,陝西三原人趙鈞十五歲隨父兄遠赴西北商。一開始從夥計做起,經過十幾年的磨練,趙鈞對父兄的各項生意,比如布匹、皮毛、玉石、茶葉都十分了解,由於是“棄儒經商”,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套用於經營過程,常以智謀取勝,使趙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由起初的小商販逐漸發展成集布匹、皮毛、玉石、茶葉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商業資本集團。趙鈞四十五歲時,其父去世,趙和其兄分開經營,主營茶葉、皮毛生意,自創“鼎祥林”茶號,經營範圍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肅一帶。由於“鼎祥林”茯磚茶雖然品質上乘,但價錢卻很公道,數百年來,深受廣大西北地區人民的喜愛,被親切地稱為“公平茶”。作為明清時期陝商的優秀代表,趙鈞身上具備的“誠信不欺”、“厚重質直”、“忠義仁勇”、“不畏艱險”的陝商優秀品質在其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鼎祥林”茯茶,從選料開始,歷經殺青、揉捻、渥堆、配料、除塵、壓制、發花、烘乾、篩選、存儲等二十多道工藝,“築制雖繁,必不省工物;經營雖艱,必不欺客賈”,從不偷工減料,使每一塊茯磚茶的品質都得到了保證。茯磚茶鑒於其原料、生產工藝的特殊性,往往存在發花不勻、分量不足的情況,但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便出現了以次充好、價格虛高、斤兩不足的現象,這是當時的普遍情況,行業內視為正常,顧客也習以為常。但每一塊“鼎祥林”茯茶卻不是這樣,“鼎祥林”茯茶磚型平整,金花茂盛,菌香純正,分量十足,滋味醇厚微甘,湯色橙紅明亮,產品一經推出,即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由於“鼎祥林”茯茶雖然品質上乘,分量十足,但價錢卻很公道,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公平茶”,甚至成為了茯磚茶的“標準茶”,“鼎祥林”茯茶的高端品種被貴族、士大夫、富人搶購,將之視為財富的象徵,無論何時都視作珍品收藏。清初,“鼎祥林”進貢的茯茶被康熙皇帝親筆御封為“龍鳳茯”,成為皇家婚慶專用禮茶,隨公主外嫁香飄西域、大漠,為民族融合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隨著“鼎祥林”公平茶在西北廣大地區的進一步暢銷,趙家的生意規模也隨之擴大,其經營的總號“合盛號”設在蘭州,先後在“打箭爐”(今康定)設立了“利盛公”商號(資本白銀三萬兩),在涇陽創建“鼎祥林”茶號、“合盛行”(與人合股)茶號、西寧建立了“合盛裕”、寧夏建立“合盛恆”、山西建立了“合盛德”等數十家商號,遍布西北各地,是當時陝商典型的“駐中間,栓兩頭”,各個商號統一經銷“鼎祥林”茯茶,使“鼎祥林”茯茶“公平茶”之名享譽西北數百年。值得一提的是,趙家在陝西涇陽的產業“鼎祥林”號、“合盛行”號大掌柜木士元(生於明歷四十三年,卒於清康熙十五年)為人忠厚仁義,精明強幹,極有威望,是當時涇陽茶商的領袖。在其引領下,“鼎祥林”茯茶產銷兩旺,頂峰時產量達到一萬五千擔。“鼎祥林”茯茶不僅暢銷西北內地,甚至遠銷至俄羅斯、西亞一帶。關於穆士元的經營情況《清考注州司馬前川木公暨原配穆宜人墓表》有所記載:“公字前川,原籍甘肅武威郡人,因辦理茶務,居涇陽之時多,涇陽為茶務總區,每歲一至連歲不歸,後明末路阻,歸籍無日,遂娶鹹陽穆氏,家於鹹陽之渭城裡焉。迨我朝定鼎而後,茶務愈覺殷繁,日無寧刻,為通行領袖數十年。”
清末,回漢戰爭及兩次瘟疫和大旱給陝商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渭北各縣人口十去七八,陝商財富幾乎被掠奪一空,位於涇陽的各家茯茶商號紛紛倒閉,“鼎祥林”茶號與“和盛行”號也無法獨善其身,生意一落千丈,但余脈尚存,是涇陽茯茶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老字號之一。民國後期,涇陽茯磚茶加工生產每況愈下,加之隴海鐵路的開通,極大的改善了南北、東西物資的運輸條件,茶葉逐漸轉向由產地直接加工生產外運,過涇茶葉銳減,產量下降。 鼎祥林”後人審時度勢,將茯茶生產基地遷往交通條件更為便利的鹹陽,使“鼎祥林”茯茶的生產經營得到了恢復和進一步的發展。1956年公私合營,以其為骨幹組建鹹陽市公私合營茯茶加工廠,有固定工27人,臨時工236人,年產茯茶9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1958年後,被政府政策性停產。
清末,回漢戰爭及兩次瘟疫和大旱給陝商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渭北各縣人口十去七八,陝商財富幾乎被掠奪一空,位於涇陽的各家茯茶商號紛紛倒閉,“鼎祥林”茶號與“和盛行”號也無法獨善其身,生意一落千丈,但余脈尚存,是涇陽茯茶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老字號之一。民國後期,涇陽茯磚茶加工生產每況愈下,加之隴海鐵路的開通,極大的改善了南北、東西物資的運輸條件,茶葉逐漸轉向由產地直接加工生產外運,過涇茶葉銳減,產量下降。 鼎祥林”後人審時度勢,將茯茶生產基地遷往交通條件更為便利的鹹陽,使“鼎祥林”茯茶的生產經營得到了恢復和進一步的發展。1956年公私合營,以其為骨幹組建鹹陽市公私合營茯茶加工廠,有固定工27人,臨時工236人,年產茯茶9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1958年後,被政府政策性停產。
1952年稅務報表中鼎祥林
品牌故事
史載,明末清初,癘疫流行,死亡枕籍。明萬曆八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潞安“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1643年的瘟疫,“有疙瘩瘟、羊毛瘟等,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月間,死者數百萬……”可見當時的疫情十分嚴重,持續時間近百年,死亡人數眾多。據傳,鼎祥林山西分號掌柜楊濟生見疫情嚴重,一方面捐錢給官府用於救濟災民,另一方面打開倉庫,把所有的茯磚茶擺放在大門口,請鄉醫給人們治病。說來奇怪,人們喝了鄉醫加了中藥的鼎祥林茯磚茶後,病情竟然大為好轉,大部分人甚至完全康復。一傳十,十傳百,鼎祥林茯磚茶能治病的訊息迅速傳遍了十里八鄉,人們紛紛來到鼎祥林商號,要求購買茯磚茶,一周姓大戶更要以萬金買下鼎祥林山西分號所有的茯磚茶。但楊掌柜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所有鼎祥林茯磚茶分文不取,全部用來給百姓治病----“予人任取之”。訊息一出,人們大喜過望,紛紛奔走相告。山西大儒傅青主聞之,提筆贊曰:“重義輕利鼎祥林,貨真價實茯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