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蒼山變質雜岩的組成、結構、剝露機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劉俊來、曹淑雲、唐淵、趙春強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蒼山變質雜岩的組成、結構、剝露機制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劉俊來、曹淑雲、唐淵、趙春強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200333 |
成果名稱 | 點蒼山變質雜岩的組成、結構、剝露機制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 | 劉俊來、曹淑雲、唐淵、趙春強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9-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1-12-01 |
主題詞 | 點蒼山;哀牢山-紅河剪下帶;印度-歐亞碰撞;構造-熱演化;顯微構造與變形機制 |
成果摘要
點蒼山雜岩由中部剪下變質岩帶和東部疊加變質岩帶構成。剪下變質岩保留了兩組不同階段的構造與顯微構造組合,糜棱岩中發育4類不同特點的石英組構型式,均揭示早期高溫(達到750 °C)變形與晚期低溫(300-600 °C) 變形的疊加。前者屬於印度-歐亞碰撞早期收縮作用期間純剪變形作用的結果,後者是印支地塊逃逸時期沿紅河-哀牢山剪下帶左行走滑剪下作用的重要產物。 剪下帶內發育構造前、構造期和構造後花崗質岩脈,鋯石U-Pb年代學揭示出左行走滑剪下作用不早於31Ma,而主期走滑作用發生於27-21Ma,並於21Ma停止活動。 Ar-Ar年代學揭示出點蒼山雜岩至少經歷了3階段冷卻,分別為28-13 Ma, 13-4 Ma and 4-0 Ma,且不同構造位置上的剝露具有不等時性。早期(28-21Ma)階段剝露與印支地塊逃逸時沿剪下帶左行走滑具有成因聯繫,而後期(13-4,4-0Ma)階段剝露歸咎於逃逸後東南亞地區地塊的旋轉和紅河斷裂帶上的右行走滑作用。 對於角閃石在低角閃岩相條件下的變形特點與變形機制開展了創新性研究,提出了角閃石在特定條件下發生晶質塑性變形與動態重結晶作用的雙晶成核機制。,點蒼山雜岩由中部剪下變質岩帶和東部疊加變質岩帶構成。剪下變質岩保留了兩組不同階段的構造與顯微構造組合,糜棱岩中發育4類不同特點的石英組構型式,均揭示早期高溫(達到750 °C)變形與晚期低溫(300-600 °C) 變形的疊加。前者屬於印度-歐亞碰撞早期收縮作用期間純剪變形作用的結果,後者是印支地塊逃逸時期沿紅河-哀牢山剪下帶左行走滑剪下作用的重要產物。 剪下帶內發育構造前、構造期和構造後花崗質岩脈,鋯石U-Pb年代學揭示出左行走滑剪下作用不早於31Ma,而主期走滑作用發生於27-21Ma,並於21Ma停止活動。 Ar-Ar年代學揭示出點蒼山雜岩至少經歷了3階段冷卻,分別為28-13 Ma, 13-4 Ma and 4-0 Ma,且不同構造位置上的剝露具有不等時性。早期(28-21Ma)階段剝露與印支地塊逃逸時沿剪下帶左行走滑具有成因聯繫,而後期(13-4,4-0Ma)階段剝露歸咎於逃逸後東南亞地區地塊的旋轉和紅河斷裂帶上的右行走滑作用。 對於角閃石在低角閃岩相條件下的變形特點與變形機制開展了創新性研究,提出了角閃石在特定條件下發生晶質塑性變形與動態重結晶作用的雙晶成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