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春閨

點絳唇·春閨》是明代文學家陳子龍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通過春光被雨打風吹去、只留得落紅無數的景象,暗寓明王朝的傾覆;下片借懷人與杜鵑啼血的描寫,實抒復國希望與亡國哀痛。全詞比興手法寫景寄意,通篇由景生情,又融情於景,委曲以達其幽深哀婉之情,令人低徊難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春閨
  • 作品別名: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 作者:陳子龍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出處:《湘真閣存稿
  •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作者原版,後人改版,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作者原版

點絳唇·春閨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裡相思,芳草王孫路。春無語。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

後人改版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裡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雙調四十一字。
⑵韶華: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⑶東風:春風。紅:指春天的花。
⑷“幾番”句:指清兵入關後的一系列事變。
⑸芳草:一作“故國”。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這裡疑指南明的魯王、唐王。
⑹無語:一作“無主”。
⑺杜鵑:又名杜宇,相傳是古蜀國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隱於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後人常用杜鵑啼血借指失國之痛。
⑻淚染:一作“淚灑”。胭脂:一種用於化妝和國畫的紅色顏料。亦泛指鮮艷的紅色。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
夢裡總是時不時浮現起舊時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沉默不語,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清順治初年,收錄於《湘真閣》詞。《湘真閣》詞保存於《倡和詩餘》中。《倡和詩餘》收錄了雲間派的主要詞人陳子龍、宋徵輿宋存標宋徵璧、錢榖、宋思玉等六人在順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詞,陳子龍的那一卷詞,名為《湘真閣存稿》。詞原題為“春閨”,後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並題為“春日風雨有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通過對當時所處的環境、節候、氣氛的描寫,寄寓了詞人的感慨和情懷,表達了詞人在江山易代之際的悲憤心情和憂患心緒。
詞之起二句,先揚後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陳子龍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對明王朝懷有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明代江山無限美好,正如滿眼韶華。可是清兵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猶如驟起狂風,將萬紫千紅摧殘殆盡。在這裡,詞人用的是比興手法。“韶華”(春光)和“紅”(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熱愛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東風”則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也隱喻清兵的南下,“東風”一辭作貶義者,古已有之,如陸游《釵頭鳳·紅酥手》“東風惡,歡情薄”,此處只是移用於詞人所憎惡的事物罷了。下面二句,以“幾番”照應前面的“慣”字,說明東風之摧殘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經常如此。“煙霧’二字,補足前句未及寫出的“雨”字。春天的風雨連綿無盡,常常呈現煙霧迷濛的狀態。在東風肆虐、煙雨茫茫的天氣中,百卉凋殘,一片淒涼,於是詞人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只有花難護!”前幾句造足蓄勢,至此詞人的感情迸發而出,力抵千鈞。在生活中,他奔走呼號,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結果毫無效果。因此這一句正是反映了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國之痛。
下片宕開一筆,徑寫對明王朝的繫念,但在詞的意脈上仍與上片緊密相連。詞人在白天看到風雨摧殘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聯想到慘遭踐踏的故國。“夢裡相思”一句,為艷詞中常語,然而此處用以表達愛國之情,卻非常深刻而又貼切。“王孫”一辭,通常被理解為貴族子弟,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這裡的本意卻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此處作者對明代王孫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將復興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可是夢醒之後,依然風雨如磐,落紅成陣。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不得不發出“春無主”的哀嘆。結二句進一步渲染出這種悲哀情緒,哭出了國家將亡的憂思。“淚染胭脂雨”系由典故“杜鵑啼血”轉化而來。杜鵑悲鳴時流出血淚,灑在飄颺落花的風雨中,紅雨滿天,景象壯麗而又悲慘。詞人若非懷有深仇慘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對雨》“林花著雨胭脂濕”;而用以兼喻淚水的有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陳子龍則將這些故實融會貫通,自鑄偉詞,賦予新意,令人讀來便覺有更深刻的意蘊和更強烈的美感。
陳子龍比較重視詩詞的寄託,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托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流婉麗”,但詞人藉以“憂時托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在綺麗的表面下,蘊含著深永的內涵。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英志《論陳子龍詞》:“此詞的題材是描寫春日風雨殘紅花之景象,其篇外之旨卻是抒寫亡國之悲。”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趙山林《陳子龍的詞與詞論》:“這首詞借惜花懷人,感嘆亡國的哀痛與復國的艱難。”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1647),明清之際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初授紹興推官,升任兵科給事中。未及赴任而李自成攻克北京。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建立南明政權,以原官召用,不久棄官歸鄉。清兵攻陷南京,他起兵抗清,事敗被俘,乘間隙投水殉國。早年與夏允彝同為“幾社”領袖。其詩繼承“七子”的復古精神,反對“公安”“竟陵”,風格雄健而神理自存。後期所作,抒發國破家亡之感,悲涼深痛,直追元好問,被稱為明末的大家。其詞妍麗婉委,哀艷悽惻,明亡後數年中所作則泣血啼鵑,愈見深沉。詞有《湘真閣存稿》一卷,另見存於《幽蘭草》中得一卷。有《陳忠裕公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