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天池僧舍

《點絳唇·天池僧舍》是明代文學家陳繼儒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扣住“僧歸”、“鴉宿”來描寫出山寺秋螟的蕭疏寂寞,描繪了一幅靜寂蕭索的僧寺圖景;下片主要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和客觀景物高度結合,豐滿而簡潔。全詞以畫寫詞,詞中有畫,境界空闊,筆力清健,氣格高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天池僧舍
  • 作者:陳繼儒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眉公詩鈔》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點絳唇·天池僧舍
鐘鼓沉沉,寺門落葉歸僧獨。晚鴉初宿,影亂牆頭竹。
長嘯風前,清籟飛空谷。松如沐,炊煙斷續,杯底秋山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點絳唇:詞牌名,又名“點櫻桃”等,雙調,四十一字。上片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片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2. 沉沉:形容鐘鼓響徹之聲。
  3. 影亂:亂影。亂,零亂。
  4. 長嘯:撮口作聲。
  5. 清籟(lài):自然界中清越的聲響。又稱“天籟”、“地籟”。柳永《女冠子·斷雲殘雨》:“動清籟、蕭蕭庭樹。”
  6. 松如沫:形容雨後的蒼松如經沭浴,顯得格外清潔。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如沐,雨後如洗。
  7. 杯底秋山綠:杯底映出秋山的綠色。化用蘇軾書林逋詩後》中的“呼吸湖光飲山綠”。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從深山傳出緩慢低沉的鐘鼓聲,寺門前的黃葉零落滿地,寺僧獨自晚歸。晚鴉紛紛回到林里棲宿,群群鴉影映在高出牆頭的竹子上,顯得很零亂。
寺的兩邊山勢很是險峻,發出陣陣長嘯來,空谷里也發出回聲來。松樹經過雨的洗滌,格外清潔;炊煙斷斷續續地從林中升起,杯底映出秋山的綠色。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一生不仕,隱居崑山之陽,後築室東佘山,《明史·隱逸傳》說他“與黃冠(道士)、老衲(和尚)窮峰泖之勝,吟嘯忘返”。大概在某個秋日黃昏,詞人逗留山間佛寺,為記述所見的淒冷蕭疏景色而創作此詞,同時藉以抒寫其超曠的情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扣住“僧歸”、“鴉宿”,四句詞文就像四個鏡頭,有機地組成了一幅靜寂蕭索的僧寺圖景,描寫出山寺秋螟的蕭疏寂寞。“鐘鼓沉沉,寺門落葉歸僧獨。”遠處傳來報時的鐘鼓聲,時屆黃昏,在暮色蒼茫中,一僧人獨自返歸山寺,晚鳥還巢;秋風颯颯,寺門前落葉紛紛,一片空寂蕭瑟。“沉沉”二字形容鐘鼓聲的杳渺疏落,傳達出山寺秋暝寂寥的氛圍,又與“長嘯”、“清籟”互相映帶。“寺門落葉”,西風蕭颯,暗寫秋,與結句明寫“秋山”相聯絡。一暗寫,一明點,一前一後,脈絡連貫。“歸僧”用一“獨”字,不僅點明僧人孑然一身,也表現了他孤寂的心緒,用得準確、精煉。“晚鴉”之“宿”,用一“初”字,交代此時正值黃昏冥漠,點明時間。“影亂牆頭竹”,牆邊翠竹在風中搖曳,疏影交錯,姿態橫生,給人以清寂的感受。從一個“亂”字中,可見竹之蕭疏,如密密麻麻的一片竹林,就不能“亂”了。
下片主要寫人的活動,藉以宣洩其情懷。“長嘯風前,清籟飛空谷。”詞人放目秋晚山寺周圍的蕭疏景物,臨風長嘯,其曠放的聲音傳入空闊的山谷中,與深山裡的林泉清籟融匯在一起,悠揚縹緲地迴蕩著,“長嘯”、“清籟”,孰此孰彼,渾然不分,很好地表現了詞人的超曠情懷。主體之人和客觀之物,通過心靈的過濾、淨化,完全統一起來。同時,此處的寫聲有與上片的寫景很好地配合起來。“松如沐,炊煙斷續。”山里松林青翠欲滴,山中人家晚炊的煙氣裊裊升起,若有若無,斷續錯落。這兩句刻畫景物生動細緻,頗得山野情趣。其中,“如沐”兩字寫雨後景物清新,更添秋意,與唐代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同一情致。“炊煙斷續”,有炊煙,必有人家,能見炊煙,必為遠景。“斷續”,忽有忽無,忽濃忽淡,人家的晚炊,已近尾聲。“杯底秋山綠”,寫詞人憑闌獨酌,臨風把盞,閒眺山容秋色,青青的群山映入清澈的杯中。清新美好的山景與詞人瀟灑的情致吻合無間,其眼中之景實呈現為其心中之情的外化形態。一個“綠”字,寫出了雨後秋山的青翠。詞人憑欄獨酌,閒眺山容,雨後群山,色濃如黛,這些內容一句寫完,人的活動和客觀景物高度結合,雙管齊下,豐滿而簡潔。
全詞以畫寫詞,詞中有畫,境界空闊,筆力清健,氣格高妙,以鐘鼓起,以杯底、秋山結,已見出清曠灑脫的情懷,中間連用落葉、歸僧、晚鴉、竹影、空谷、蒼松、炊煙等意象,採用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和以遠襯近、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把大範圍的山林遠景與小範圍的僧寺近景結合起來描繪,突出了僧寺之景;並以靜為主,結合動景旁襯,以突出靜景,表現秋日黃昏僧寺的蕭索和閒靜。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揚忠:全篇注意環境氣氛的烘染,多用白描之筆,末句“杯底秋山綠”則從蘇軾《書林逋詩後》“呼吸湖光飲山綠”化出。作者極善於以有典型特徵的肅殺之景來組織畫面,寫來滿紙凝寒,悄愴幽邃,令人有“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悚懼之感。(《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蘇州大學學報編審王英志:此詞寫作者隱居生活,《明史》本傳稱陳繼儒“與黃冠、老衲窮峰泖之勝,吟嘯忘返”,由此詞可見一斑。詞寫山寺晚秋之景,表現其閒逸清曠之懷。寫景極其清幽,意象以動顯靜。寫人極其超曠,長嘯風前,把盞秋山,人與自然合一。小詞語言準確精煉,動詞尤其生動傳神。(《元明清詩詞選》)

作者簡介

陳繼儒(1558年—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負才名,饒智略。年二十一,補諸生。未三十,取儒衣冠焚棄之,隱於小崑山(在松江西北)。然事關國計民生,往往慷慨陳辭。晚築別業於佘山(在今上海青浦東南),屢征不任,年八十二卒。嘗延吳越間窮儒,使尋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瑣言僻事,薈蕞成書,流傳遐邇。於是眉公之名,傾動寰宇,遠而邊族酋長鹹丐其詞章,近而酒樓茶肆悉懸其畫像。然著作雖豐,終以鄙陋為後世所譏。擅書,師法蘇軾、米芾。兼能繪事,善山水及水墨梅竹。長於詩文,有《陳眉公全集》。其《晚香堂詞》瀟灑少艷語,殊有林下風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