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寫到,像《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一樣,西藏的存在,固然是世間的一面鏡子,能照出了很多的東西,讓每個人看到他或她的前生來世,從而讓我們滿懷感激,但同時,西藏也的確不是任何人可以用來打扮他或她容妝的鏡子,它就是它自身的那個靈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
- 作者:李柯勇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頁數:266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107268595
- 外文名:Exclusive Stories of Tibet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目身的靈台2
1 點亮一盞酥油燈1
2 神授藝人17
3 兩個還俗喇嘛29
4 一個本該是活佛的攝影家47
5 一群朗生、一座莊園和一本日記67
6 兄弟遠去不復還87
7 進藏路上那些女人117
8 一個大貴族的百年悲歡129
9 愛情與戰爭157
10 孤獨陳渠珍181
11 英雄暮年207
12 “投進你懷裡,或住進我心裡”223
13 西藏之路245
後記 262
作者簡介
李柯勇,新華社記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74年10月生於河北唐山,兩歲時經歷唐山大地震,被人從廢墟里救出來,有親人罹難。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他涉險步行進入震中映秀鎮。李柯勇以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調查記者知名,參與了一系列引發人類集體深思的重大災難報導:淮河洪水、非典疫情、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孫家灣礦難等,寫成《郴州:孤城記憶》《為了紀念的“忘卻”》《扎西大通那些悲歡離合……》等優秀新聞作品。曾在西藏掛職,見證拉薩“3·14”事件、北京奧運會火炬登頂珠穆朗瑪峰、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重要歷史時刻。他搶救式地採訪了大量傳奇歷史人物,深入蒐集珍稀史料,融合尋訪、親歷與人文思考,寫成此書。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用十三個故事組合成了十三場衝擊波,令人掩卷後還如經過颶風一般久久搖晃。這是一部漢人寫西藏的書,卻非同一般所見。很多年前曾有馬原的《岡底斯山的誘惑》,而這部作品又一次讓人體味到了那種久違的顛覆感。不一樣的是它不是小說,而是一部把記行、調查、新聞、史學、文學、哲學、宗教、情感和意志熔為一爐的“書中之書”。
——韓松著名科幻作家
李柯勇是一位既有使命擔當又有人生激情,人品與文品俱佳的好記者。這是一本專寫涉藏人物的難得著作,從一個個獨到側面,勾勒出百年西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所寫人物無論是個體抑或是群體,他們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命運,無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多吉占堆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著名登山記者
在撲面而來的數位化閱讀、碎閱讀、淺閱讀時代,柯勇依然故我地堅持用最純真自我的文字敘事、傳情、發思、直擊靈魂,好如京城喧雜車笛聲中,一絲青藏高原天籟清音悠悠飄來。
——陳維東著名動漫人
名人推薦
《點亮一盞酥油燈——西藏手記》,用十三個故事組合成了十三場衝擊波,令人掩卷後還如經過颶風一般久久搖晃。這是一部漢人寫西藏的書,卻非同一般所見。很多年前曾有馬原的《岡底斯山的誘惑》,而這部作品又一次讓人體味到了那種久違的顛覆感。不一樣的是它不是小說,而是一部把記行、調查、新聞、史學、文學、哲學、宗教、情感和意志熔為一爐的“書中之書”。
——韓松著名科幻作家
李柯勇是一位既有使命擔當又有人生激情、人品與文品俱佳的好記者。這是一本專寫涉藏人物的難得著作,從一個個獨到側面,勾勒出百年西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所寫人物無論是個體抑或是群體,他們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命運,無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多吉占堆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著名登山記者
在撲面而來的數位化閱讀、碎閱讀、淺閱讀時代,柯勇依然故我地堅持用最純真自我的文字敘事、傳情、發思、直擊靈魂,好如京城喧雜車笛聲中,一絲青藏高原天籟清音悠悠飄來。
——陳維東著名動漫人
後記
聽說我要寫一本西藏的書,邊巴次仁在電話里表示十分不屑:‘‘你才在西藏呆了幾天哪?就敢寫書?你以為對西藏已經很了解了嗎?”這兄弟說話向來這么不留情面。
我當然不如邊次呆得長啦。他打小生長在日喀則,那是什麼年頭?三十多年前。那時候日喀則還天天刮沙塵暴呢,很大,大到什麼程度?邊次媽媽去幼稚園接他放學,只見眼前一排五六個孩子,臉上全都蒙著一層土,根本認不出來哪個是自己的兒子,只好“噗”地吹口氣,把土吹掉:“喔,邊次在這兒呢!”哈哈!
玩笑歸玩笑,邊次批評得對。我對西藏了解得還是太膚淺了,甚至可以說一無所知。有時候捫心自問:你深入過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嗎?你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嗎?對西藏歷史你作過什麼研究?西藏宗教你又了解多少?西藏文化的精髓在哪裡你知道嗎?思來想去,最後只能低頭承認,對每一個問題都不敢作肯定回答,我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點皮毛而已。慚愧。
可是,離開西藏以後,我總有一種按捺不住的衝動,想說一說關於西藏的事情。在西藏,我至少學到了許多對自己極有價值的東西,見到了許多以前不曾想像的壯麗景象,聽到了許多聞所未聞卻給人異樣震撼的故事。那么,不管是否自不量力,先記錄下來再說,也許對想了解西藏的人多少有一點用處。
更割合不下的是那些跟西藏兄弟相處的日子,幾乎每一天都那么快樂,如今恍如大夢一場,每每想起來便悵然若失。他們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我眼前——我聽見邊次又開罵了:“你怎么說得跟我們死了似的!”——對不起,我確實覺得這個說法很貼切啊,就是想表達對你們的永久懷念——“滾!”——聽聽,他罵得更狠了。不過,嗯,確實,這么說不太妥當哈……可是,兄弟們,又有什麼語言能讓我把這個意思表達到位呢:我想你們。
每個西藏兄弟都讓我有不同的想頭。比如晉美,當然是著名的‘‘晉美語錄”了。一次,幾個人去昌都出差,突然,晉美手機響了,是他家人打來的:“孩子,路上還好吧?”晉美:“還好!”家人:“明天你們到哪裡啊?”晉美一雙黑色的大眼睛東張西望,思索良久,答日:“明天,我們到前面。”
一旁的普扎聞之愕然,讚嘆道:“精闢,準確。”
再比如攝影記者、老英雄索朗羅布。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登頂珠穆朗瑪峰時,我就曾和他在珠峰大本營共事20天。當時,新華社要派一名攝影記者到海拔6500米高度,最初索朗不是人選,畢竟他年紀大了。可是年輕的格桑達瓦發燒,領導只好又徵求老將的意見:能不能再衝刺一下?沒有遲疑,索朗立即把任務接下來。他出發時,我們所有人都揪著心,直到三天后,在山口又看到那熟悉的憨厚笑臉,才鬆了一口氣。大家擔心他,並不僅僅因為年紀,還因為他有過“前科”。2005年5月,珠峰測高報導,索朗曾在空氣稀薄的6500米營地鼻竇炎發作,呼吸艱難,三天三夜粒米未進,下來時臉腫得像個籃球。前往迎接的時任西藏分社社長羅輝一看他的樣子,當場就掉淚了……
索朗長得老相,四十多歲抬頭紋就很深了,這是長期特殊經歷使然。他的工作難度一般人是難以想像的:僅珠峰就爬了不下20次,其中6500米以上去了6次,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98年底,他參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科考報導,在極端艱難的生存條件下,徒步跋涉了37天。翻越多雄拉山時,要順著溜索滑過峽谷,拴在索朗腰問充當“安全帶”的藤條突然斷了,他毫無保護地攀著溜索懸在半空中,身下是400米深的山澗,澗底是洶湧咆哮的雅魯藏布江。“人掉下去,就像只老鼠一樣沒有影子。”後來索朗回憶說。岸邊的隊友一片驚呼,想盡了辦法,才把他這條危在旦夕的性命揀回來。
新華社第四屆“十佳記者”評選,索朗是候選人之一。終評會上,剛聽完他的兩件事跡就有評審哭了,說:“不用再多,僅憑這些,索朗就當之無愧。”
在西藏當記者,艱難困苦是在所難免的。能和這樣一群兄弟並肩作戰,是我職業生涯的榮幸。本書中寫到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我和他們一起採訪得來的。我寫這本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想留住那些同甘共苦的珍貴時光。
只是,我的水平實在有限,思想和語言能力都很欠缺,很多問題沒有想清楚,想清楚了又辭不達意。我非常希望能有覺果大師那樣的語言天賦。
覺果之所以被眾人尊稱為大師,首先因為他是西藏著名攝影家,並且他長得就像大師:身材魁梧,一把大鬍子,濃眉下兩眼炯炯有光。其實他漢語說得不太流利,可我真心覺得他有語言天賦。雪頓節色拉寺曬佛,他拍來得意作品給我看,繪有佛像的巨型唐卡占據了大部分畫面,而人群小小地聚集在下邊。為什麼這么構圖呢?覺果解說:“這就是曬佛的意義,佛是最主要的,在佛面前,這些個……”粗壯的指頭一指芸芸眾生,“就是雜雜碎碎,蟲子!”
他有一種用簡單的幾個詞就直指核心的能力,而且常常生動得令人驚嘆。當年我們相處時,經常百無禁忌、口無遮攔。多想把那些日子都記下來啊!可惜我太懶了,儘管這些想法在心裡翻騰了幾年,卻遲遲沒有動筆把它們變成文字。也許是不夠自信吧。感謝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張華娟老師,她策劃了“中國記者足跡”書系,向我約稿,與我不斷討論,鼓勵我為心中的種子澆水,終於結出了這並不豐碩卻令我心安的果實。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曾多次向覺果、索朗羅布、邊巴次仁、格桑達瓦、薛文獻等同事求教,他們都給了我真誠的幫助。特別要感謝的是我的領導和老師、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多吉占堆,他逐字逐句審讀了書稿,從事實誤差到標點符號,幫我作了一次全面校正,讓我享受了一把年輕魯迅的待遇——占堆啦就好比藤野先生。事後才知道,占堆啦幫我校稿時正患著眼疾,我聽了都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另一位老師韓松,和我有著相似的西藏情結,水平卻是我難望項背的。他從科幻作家和思想家的高度幫我審讀全書,並寫了近5000字的序言,讀了以後我更加慚愧——我這拉拉雜雜的十幾萬字,幾乎成了他思想的註腳。韓大師,向你致敬!
序言
李柯勇的《點亮一盞酥油燈》,用十三個故事組合成了十三場衝擊波,令人掩卷後還如經過颶風一般久久搖晃。這是一部漢人寫西藏的書,卻非同一般所見。很多年前曾有馬原的《岡底斯山的誘惑》,而這部作品又一次讓人體味到了那種久違的顛覆感。不一樣的是它不是小說。這實際上是一部把記行、調查、新聞、史學、文學、哲學、宗教、情感和意志熔為一爐的“書中之書”。
這首先是一部走遍雪域高原的親歷實錄,是作者用雙腳“寫”出來的關於西藏變遷的深度調查報告,就像照相機和錄音機一樣,頁面間連續不斷地閃射綻放著千姿萬樣的聲音、色彩、天空、湖水、積雪、絕壁、淚水和血肉。李柯勇是新華社國內部“新華視點”欄目的一位資深調查記者,多次赴藏,又援藏兩年,擔任新華社西藏分社副主編,只要有時間,他都要離開拉薩的住地,深入基層藏區採訪調研。這十二三萬字的背後,是他面對面獨家採訪的乾百位人物。他在雪域高原來來回回走過的路途,加起來也有幾千公里了。他多次趕在歷史的親歷者故去之前,登門造訪,記錄下他們最後的心聲和記憶。他自己也因此而多次冒死。如本書中《西藏之路》一章記述的,那確是我見過的、描寫得最為驚心動魄的西藏生死之旅,因為有他的親身經歷,比如他自己就因為汽車故障而在嚴寒的高原與死神擦肩而過,讀來更是嗟嘆不已。這部書中既有別人的講述轉述,也有作者的眼見親歷。在李柯勇的筆下,雪域高原的神奇盡現於前,如從天空墜落的千萬隻糾集在一起的青蛙,駭然土石流衝出的巨型的無眼魚群,汶川地震前夕珠峰下村落中群狗的徹夜哀嚎,自然界的奧秘已是如此了,而人文社會的波瀾壯闊和繁複纏繞更讓人輾轉難眠,如那神授一般的格薩爾王說書藝人,這已是沒有辦法用尋常自然科學去解釋的一個謎題。但最打動人的,還是那些對平凡的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漫長歷史中的重重恩怨的樸實記敘,讓我看到,在這片土地上,一個世紀以來,個人的命運是如何被他自己不可控的力量徹底扭轉改變,一個民族,一群人,一個人,在浩蕩的歷史洪流面前,是多么的無以把握自身。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下來。但看看他們是怎么死的、怎么活的啊!李柯勇寫出了多少個“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後半生”,無不驚心動魄。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按照某種先人為主的定忿去書寫這一切。他忠實於他的眼睛和心靈。
許多隱藏起來的往事,在李柯勇的筆下,又活靈活現地復生了。如他用一章的篇幅狀寫陳渠珍的《艽野塵夢》,以書寫書,堪稱奇特,不厭其煩把百年前的傳奇重述,才讓那個塵封的撼人故事重見天日。記得幾年前,李柯勇從西藏回京,興奮地要把這本書贈我。我讀後大為唏噓。陳渠珍的自傳,講的是二十世紀初,英軍入侵西藏,十三世達賴喇嘛進京求援,清政府派兵入藏,陳以管帶身份協助西藏地方政府“剿匪”,並與藏族少女西原演繹了一段悽美愛情。後辛亥革命爆發,進藏部隊譁變,最高指揮官被殺。陳又帶領一百一十五人取道青海逃回內地,途中艱險萬狀,七個月後只有七人生還。李柯勇對《艽野塵夢》評價甚高,稱其文字和內容,足以使作者列於當代中國任何一個文學大師之列,而它同時竟也是一本洞察西藏近代劇變的不二傑作。難能可貴的是,這本不見經傳的薄書是李柯勇在一個偶然機會裡從拉薩書店淘到的。他讀後大為驚異,次日急返書店,把貨架上剩餘的十本《艽野塵夢》悉數購下。我想說的是,李柯勇是我所見過的蒐集各種西藏文獻資料的少數“瘋子”之一。我曾隨他在拉薩淘書,見他不僅買下了店面櫃檯上的一眾書籍,還要執意到人家庫房裡大肆搜羅。李柯勇的西藏知識豐度驚人,他並因此而對西藏問題有著獨到見解。他讀過許多書,從《紅史》到《清代駐藏大臣傳略》,從宗喀巴的經典到活佛的傳記,從格薩爾王到中共進軍西藏文獻,無不讓人嘆服。我以為,僅僅有過西藏的行走,而缺少了對西藏的閱讀,那么我們眼中所見的怎么也只不過是雪山、青草和喇嘛廟的外表,是沒有辦法去深入了解偉大的藏民族的。西藏本身是一部大書。隨手翻翻,與認真研讀,獨立思考,是兩回事。《點亮一盞酥油燈》是一部關於西藏的書之書,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正是緣此,李柯勇由典籍、文獻、傳說和掌故,由雪山、農舍、寺廟和“氂牛修的路”,一路深入了有關西藏最糾結的那個部分——它那藏在雲霧中的歷史。僅用十三章節,以小見大,畫龍點睛,便勾勒出了一部活生生的西藏簡史,更探入了諸多的幽微之處,披露了非此無二的前沿一手資料。李柯勇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韌、熱情、毅力和智慧,採訪了一大批西藏歷史的當事人和見證人,不少已是八九十歲高齡,如進藏解放軍將軍、西藏叛軍司令、老農奴、當年的民兵連長、進藏女兵、土司的後代等等,李柯勇從他們的記憶深處,硬是一點一滴挖掘出了眾說紛紜的真相。他還蒐集並分辨了諸多的史料,像那起許多後來人都沒有聽說過的甘孜事變,他把漢人、藏人的三種不同說法,“羅生門”一般平行列舉出來,再根據自己採訪到的材料,加以深入剖析。李柯勇力求做到不人云亦云,而堅持自己對歷史的主張看法。他的視野具有超越性,同時他的觸角尤為細微,這使他筆下的歷史,由一個個具體的活人組成,通篇是大量的細節,是友誼書,是愛情記,是紛爭傳,是恩仇錄,讀來每每覺得匪夷所思,拍案稱奇。李柯勇自己說:“歷史學家記錄歷史的過程,往往是抹殺最生動歷史的過程。他們滿足於蓋棺定論,對那些體現人的最本真狀態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細節,出於各種原因而刪除,只留下幾句冷冰冰、硬邦邦的結論。”我覺得,後人若要深研西藏的歷史和現狀,李柯勇的這部書是繞不過去的。它更重要的價值,是讓人掩卷後再去思量藏民族的未來。我覺得書中似乎含有這樣一個結論:藏民族的未來,不是由別人賦予的,或強加的,或製造的,而是由這片土地和這個民族的內在邏輯決定的。
因此這最終是一部關於人的書。很多漢人寫西藏,只是寫寫風光,寫寫習俗,寫寫遊歷。還有很多漢人寫西藏,只是寫寫概念,寫寫術語,寫寫口號。這是關於西藏的兩種最典型、最常見的描述,或許能增添外人對於西藏的“興趣”或“信心”,卻太難讓我們真正深入這個民族,有時甚至還會產生誤讀和誤導。而李柯勇這部書的每一章都以人為主角,呈現出一個個活生生的藏族人,當然還有在過去一個世紀裡與他們的命運軌跡紛繁交織的漢族人,顯現出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了新的西藏史。李柯勇寫到的,有喇嘛、貴族、頭人、牧民、說唱藝人、學者、軍人、司機等等,作為記錄,其詳細程度常常讓人驚嘆,包括不少只有西藏人才能講得出的、才能懂得起的對話,形成了原汁原味的直接引語。作者更試圖逼近了他的談話對象的心靈,揭示出人的行為裡面具有極大的複雜性。雪域高原上的生民,既有人類的共性,更有族裔的個性,都不能漠視。他還特別地寫到了許多女人,如這部書寫到《孤獨陳渠珍》,這樣開頭:“許多年之後,被剝奪了軍權和地盤,陳渠珍將軍將會回想起十六歲的藏族女孩西原縱馬飛馳而來的那個遙遠的春天。”這是催人淚下的一個跨民族愛情故事。而在《愛情與戰爭》中,藏族女土司德欽汪姆與班禪行轅衛隊長益西多吉至死不渝的愛情掀起了高潮;隨後又鋪陳了更多的進藏女性的動人篇章,到最後收尾,則是作者本人在高原的生死旅途上結識了自己終身伴侶。為什麼?大約是女性是生養萬物的主體吧。在西藏,珠穆朗瑪峰就是一位女神。雪域高原上的生存是艱難的,能夠生育後代的女性因此有著特別的價值,由此也引伸出了這塊土地上獨特的生死觀。而在講述奮力求生的傳奇的同時,全書又以死亡的故事串連,這使它尤為令人窒息。每一章都濃墨重彩寫到了死,藏族人、漢族人各種各樣的死,以及人們對待死的態度。還有比生死之事更大的嗎?在世界屋脊這種地方,還有比了卻生死更要緊的嗎?這恐怕是我們這些養尊處優生活在平原上的大城市裡的漢人常常想像不到的。藏族人究竟為了什麼,會不惜一死呢?或許知道了這個,就知道一切的答案了。但我們久久不懂得,因此糾結、懷疑、煩惱、暴怒,失去了平常心。
因為這些,《點亮一盞酥油燈》留下了許多讓讀者深思的問題,讀它的時候就像緊貼在喜馬拉雅山的胸膛上傾聽它沉重的呼吸。西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不可迴避的核心命題,是涉及整個人類出路的命題。全球化的背景下,它的複雜性,它的難以抵達,它的政治化,它的劇變中的不變,還有那永遠難以被它之外的人了解的一面,都無法用簡單的言語來說清。那么,探尋一個真實的西藏,既需要勇氣、智慧和知識,更需要做一個性情中的人,做一個真實而簡單的人,這在這個時代是困難的,而李柯勇正走在這條路上。我想,他寫作這部書,也大約是要和讀者們一起去探尋那些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西藏的立場或態度,而這常常是我們的誤區所在:
親近。藏族,是一個格外友善的民族,你對他們好一分,他們便以百倍的好來回報你。而他們又嫉惡如仇,如你刻意冒犯,他們定會與你勢不兩立,戰鬥至死。沒有情感的投入,是無法與他們交心的。這種親近來不得虛假,不能有居高臨下的西方殖民心態或大漢族主義。歷史的環鏈既可以被解釋得十分的複雜高深:有時卻也是非常簡單直接的。
平等。相處既然已是日常間的現實,那么,就要學會以平等的態度去認識其他的民族,從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去看待其文明,理解他們的文化和宗教,進而尊重他們的心情和行事。不可以以己度人,或越俎代庖。有的誤會或將製造出難以彌合的裂隙。藏族其實是很艱難的一個民族,他們正經歷著其幾千年來最大的變故。看看世界上,似乎很少有哪個社會,像他們這樣翻天覆地,甚至從頭再來的。整個世界都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他們。這方面我們要向李柯勇學習。
通達。我一直覺得,這個宇宙中僅有極少幾個地方,能使一個人超脫種族而以全人類的視角,意識到我們是共存在諾亞方舟似的同一顆星球上,甚至以超出人類的視角,感悟到我們是與宇宙同一體的存在。這幾個地方便是太空站、南極和西藏。李柯勇最打動我的筆觸,或許是對珠峰之上那片令人敬畏的群星的描寫吧,這一瞬間我們似乎超越了歷史和政治。只有當置身於群星的輝耀之下,重新回頭來看這片土地上緩慢活動著的渺小人群,那些氂牛,那些叩長頭的朝聖者,那些終身的修行者,那些路邊的骸骨以及城堡的廢墟,便會滋生出一種大徹大悟感。李柯勇在珠峰下撿到的筆記本上,那不知名的人寫下的那首詩,其帶來的強大衝擊,讓人一下空了。或許正因如此,也可以從一個別的角度,去感悟作者說的,“無論是那些出於職業習慣而冷漠麻木的人,還是那些囿於政治恩怨而目光狹隘的人,抑或那些陷於一己之私而惡意中傷的人,都應該得到感謝”。的確,無論有多少的恩怨,我們仍將活在一起,直達宇宙的終極。還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呢?
像這本書一樣,西藏的存在,固然是世間的一面鏡子,能照出了很多的東西,讓每個人看到他或她的前生來世,從而讓我們滿懷感激,但同時,西藏也的確不是任何人可以用來打扮他或她容妝的鏡子,它就是它自身的那個靈台
201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