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里的需要——壓力理論,亦稱默里人格理論。
認為人格是個人需要與環境限制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需要則是腦區內的某種具有生化性質的力量,這種力量能組織知覺、智慧型和動作等等,使現存的、不如意的環境朝著一定的方向改變。
默里把個體需要和知覺壓力與環境在某一行為片斷中的相互作用稱為“主題”,人格就是在這種主題中顯示出動力性作用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需要——壓力學說
- 外文名:need-pressure theory
人物介紹,重要概念,
人物介紹
默里.亨利(Murray,HenryA.1893-1988)美國心理學家。
默里人格理論(Murray's personality theory)又稱“需要——壓力理論”。默里於1938年創立的人格理論。主張用人格學代替人格心理學。
理論認為,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源於某種需要,同時人的行為也受到環境壓力的影響,外部環境刺激也能引發人的動機。人的行為是在個體的需要與環境壓力的相互作用下產生動機,進而派生出實際的行為。
受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童年期的重要性以及人格結構的觀念的影響,但是更重視人格的社會因素。與弗洛伊德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人格的研究對象,默里研究正常人的人格,而弗洛伊德以患者為研究對象。
默里以整體觀研究人格理論,強調人格是由來自內部與外部的多種因素所決定的。默里將人格界定為有目的的、動態的、連續的活動模式,這種模式貫穿於人的一生髮展過程中。
重要概念
在默里的人格理論中有兩個重要概念,即需要和壓力。
需要是人格發展的動力,它能引起一系列的行為反應。人與人之間存在人格上的差異,主要是由於需要結構不同,人與人之間不僅有不同的需要,如在一個人身上被強烈體驗到的需要,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終生未被體驗過;而且人與人之間需要的強度順序不同,如成就需要,在有的人身上處於重要的地位,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處於不重要的地位。
默里提出作為人基本要素的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needs):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的潛能或傾向。
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單:
·對抗需要:重新奮鬥,以求反敗為勝;克服弱點,壓制恐懼;用行動恢復名譽;尋找障礙和困難來克服。
·恭敬需要:欽佩並擁護上級;吹捧、尊敬或頌揚別人;適應風俗習慣。
·躲避羞辱需要:離開尷尬的處境以避免羞辱,或避開可能貶低自己的情況;因為害怕失敗不做出行動。
·養育需要:同情並照顧無依無靠的人,用各種方式幫助有困難的人,使其擺脫困境。
·遊戲需要:喜歡笑,喜歡開玩笑;為了開心而尋求愉快的事情;尋求愉快的事情以緩和緊張。
·抵制需要:對卑下的人排斥、拋棄、加以驅逐或漠不關心。
·求援需要:得到別人的培養、支援、供養。
·了解需要:提出或回答一般問題;對理論感興趣;思索、形成條理、分析和概括。
默里認為同一個人的不同需要之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關聯的形式有四種:⑴優勢原則,有的需要占優勢,有的不占優勢;⑵融合原則,不同的需要融合在一起,引起同一種行為後果,如成就需要和表現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⑶輔助原則,一種需要可能服務於另一種需要而起輔助作用,如一個自卑的人,當然也有交往的需要,但他習慣於以畢恭畢敬的態度去接近別人,這樣,恭敬的需要就成為交往需要的輔助因素; ⑷衝突原則,不同的需要之間可能發生衝突,如自主需要和恭敬(順從)需要之間有可能相互衝突而又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把一個需要環劃分為3個環節:⑴難以駕駛的周期,沒有什麼刺激能夠喚起這種需要 ⑵可誘導的或準備的周期,需要本身處於不活動狀態,但適當的刺激容易喚醒它 ⑶活動的周期,需要支配著整個有機體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