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橋為5孔石拱平面橋,用青石砌築而成,全橋長36.5米、寬5米、高5米左右,橋面用石板鋪成,原來橋兩側沒有條石護欄,現已殘缺,橋頭的石碑已不復存在,雖經六百多年的風雨剝蝕,水流沖刷;至今仍堅實地橫跨在馱煤河上,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近年來,貴畢高等級公路開通後,路過此橋的人日見稀少,不過不是當地村民的趕集便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西朵泥橋
- 外文名:無
- 屬性:平面橋
- 材料:青石
黔西朵泥橋,橋名來源,
黔西朵泥橋
朵泥橋位於黔西縣谷里鎮自治村與甘棠鄉楊柳村交界處,橫跨馱煤河下游之河上。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古“龍場九驛”道中的重要橋樑之一。
橋名來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洪武前期,貴州宣慰使奢香夫人為通“龍場九驛”,派努頭領在該河蓮花灘渡口修建石橋,努某藉機貪污修橋銀和勒索百姓,時限已過而橋未修成。奢香派手下女將朵妮前往查實,查明問題後就地斬了努頭領,抄其家產作修橋費用,親率兵民日夜建橋,經數月苦戰,在橋完工的當天晚上因操勞過度吐血去世。奢香聞訊,十分惋惜,在踩橋時以“朵妮”作橋名表示紀念,朵妮橋名由“朵妮”演變而成,並在橋頭立碑記述朵妮的功績。
朵妮橋,坐落在黔西縣谷里鎮自治村與甘棠鄉楊柳村交界處,橫跨馱煤河下游之河上。為5孔平面石拱橋,長38.5米,寬5米,河底到橋面高6米,橋孔跨度5.4米,內空5米,橋墩高2.7米,厚1.6米,橋墩至橋面高3.3米。此橋為明洪武20年公元1397年,時任貴州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主持修建。是古“龍場九驛”道中的重要橋樑之一。橋面用青石板鋪成,原來橋兩側設有條石護欄,現已殘缺,橋頭的石碑已不復存在,雖經六百多年的風雨剝蝕,水流沖刷;至今仍堅實地橫跨在馱煤河上,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明朝初年,貴州都指揮使馬嘩巡視水西,時任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對其無理欲求未予滿足,馬曄藉機誣陷奢香意欲謀反,將奢香脫去衣服鞭打其背。奢香以民族大義和國家統一為重,忍辱負重,赴京狀告馬曄。朱元璋為其義勇感動,誅了馬曄,替奢香昭雪了冤屈,並賞賜奢香許多金銀和絲織品,奢香回到水西後,為報答朱元璋的恩德,組織軍民修一條連線滇川黔的大路,即從修文到畢節的“龍場九驛”。驛道修到現今的黔西縣谷里鎮與甘棠鄉的馱煤河上,必須造一座石橋才能通過。奢香令部下一個姓努的頭領負責修橋,努頭領借修橋之機貪污修橋銀兩,還敲詐當地百姓和過往客商。在限定的時間內,橋沒修好,撥付的銀兩都花光了。奢香派人查明真相後,斬了努頭領並抄其家產用作修橋之資。另派手下女將朵妮全權負責修橋,朵妮帶領兵士和附近招募的民工奮戰在修橋工地,不論晴天雨天她都親自在工地和大家抬石挑土。經數月苦戰,橋修好了,但朵妮也因操勞過度而臥床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奢香聞訊,十分惋惜,在踩橋時以“朵妮”作橋名表示紀念,並在橋頭立碑紀念,碑上刻下了朵妮帶領兵士和民工修橋的事跡,並將此橋命名為“朵妮橋”。
這座歷經600多年的石拱橋依然完好無損,只是橋頭石碑早在清末的戰亂中毀壞了。但是,這座600多年前修建的古橋和驛道是歷史的見證,奢香和朵妮這兩位巾幗英雄的名字仍在水西人民中傳頌。如今,隨著貴畢高等級公路開通後,路過此橋的人日見稀少,不過是當地村民的趕集便道。只可惜,2005年由於黔西縣在甘棠鄉新建火電廠,需要工業用水,火電廠在馱煤河上的朵泥橋下面修建水庫,朵泥橋也被淹沒,朵泥橋也只能塵封在水西人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