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商
“黔商”是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在中國新的歷史時期新崛起的商幫。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是貴州這方17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歷史積澱的結果,是貴州商人經過多代人的艱苦拼搏,共同努力所換來的“名份”。
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貴州的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貴州商人也以全新面貌和姿態迎接這一歷史時期賜予的機遇和挑戰。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他們憑藉不畏艱辛、頑強拼搏的精神,為夢想馳騁於浪濤洶湧的商海,奔走於國內外大、中、小城市。在這一時期,貴州產生了一批像印刷大王、地產大顎、老乾媽、神奇等本地企業,也走出了許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他們為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貴州商人在現代經濟舞台上的活躍,為他們迎來了本該屬於他們的名號——黔商。
形成
有學者和專家乃至當下一些商業領域內人士認為:“貴州沒有經商的傳統,遠古沒有商幫。”雖然貴州商人沒有晉商、徽商的五百年輝煌歷史,沒讓他們的後代有所借鑑和驕傲:“我們有商業傳統,是行商之大道……”貴州財經學院副院長石培新認為,明朝的“贈鄧景華南還詩”記載稱:“黔商檐為舟,海賈舶作室……”足以證明黔商之遠古。
清道光年間,黔商胡榮命,其在江西經商50年,所開設的商店遠近聞名,加之其以誠待人,童叟無欺,聲名遠播中原,成為黔商的先賢代表。
600多年前,江南巨富沈萬三來到貴州,與奢香夫人結識,並為黔商古道建設獻計獻策,貴州高原由此呈現了商業貿易的基本雛形。
近代,當各地商幫已經富可敵國時,黔中真正意義上的商幫才在小範圍內出現:他們聚集一起,以販賣鴉片、私鹽、洋紗以及土特產完成資本積累。
但由於交通阻隔,黔商依然很難成為有效的引領一方經濟發展的群體。
清中後期,黔商才相繼出現了一些佼佼者,如以鹽業致富、創辦機械造紙廠和文通書局、擴建茅台酒廠、支持辛亥革命的華之鴻先生,在他的努力下,文通書局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7大書局之一。通過廣設商號、長途販運、將商號打入香港和東南亞的“安順四大商號”之首的帥燦章先生,僅憑解放初期他先後資助4.7億元人民幣、折合黃金5307兩建設貴陽的義舉,就已經說明黔商在那時候的影響力和公益精神。
此後先後出現的畢節黔商劉熙乙、以創辦“群名社”名揚上海商界的蔡衡武、民國名流賴永初等,都是黔商代表。
因此,遠古黔中,儘管山高地貧,商人以及商業依然非常活躍。
儘管在近現代出現了頗具代表性的黔商人物,但在具有核心價值觀和幫派意識的晉商、豫商、徽商等幾大商幫的影響力面前,黔商依然臂小力微。
但近年來,隨著貴州商人的不斷出現和群體的壯大,“黔商”這一詞在商業領域常被提及,在11月29日我省召開的“2008貴州首屆黔商論壇”上,廣東貴州商會會長高宏說。
據與會一黔商代表稱,為形成貴州商人的群體力量,1997年,貴州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貴州經濟文化促進會”,也叫興黔會,為貴州發展獻計獻策。
當前,貴州商人已積聚了一定的力量,黔商在雲南的就有40多萬人,主要從事地產、高科技、建築、餐飲、倉儲、物流等行業。
因此,2007年6月6日,隨著雲南省貴州商會的成立,標誌著貴州商人在省外有了第一個商會,40多萬在雲南創業的貴州商人有了自己的“家”。之後,北京貴州商會、上海貴州商會、廣東貴州商會相繼成立。黔商正式在全國各地興起,以他們特有的拼搏精神代表貴州商界穿行在各行各業間。
11月29日,在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省中小企業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08貴州首屆黔商論壇”上,“黔商”正式成為我省政府、商界、業界共同認可的“商幫”標籤。貴州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龍超雲說,改革開放30年來,貴州產生了印刷大王、地產大顎、老乾媽、神奇等本地企業,“走出了許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我們今世今日把這批商人稱作黔商。”
“黔商”的誕生,是貴州17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歷史積澱,是對貴州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是“對古往今來、世界各地貴州商人所傳承的一種精神稟賦的選擇。”
他們中間有太多的故事和艱辛,他們闖蕩到異地他鄉,走了很多彎路、並且跌倒過,但是他們沒有放棄。
一個商幫,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
作用
黔商是千千萬萬的貴州人民的支持而不斷孕育出來的,發展貴州經濟,振興貴州,貴州集群發展,相互支持、與貴州共榮共生,是黔商的分內責任和歷史責任。尤其是在當前貴州周邊相繼出現成渝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雲南經濟帶等區域經濟的背景下,作為貴州商界最強的力量群體,黔商更應該思考如何帶領貴州經濟儘快融入這些區域,帶動貴州發展。
黔商以及其企業,要以專業和職業水準,緊盯市場發展的方向,省內、國內、國際三級市場一起抓,跨越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勞動耗費型的方式,著力產業鏈的延伸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貴州省的煤、磷、鋁三個資源優勢要加大發展,追趕國際、國內的先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