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上樑習俗

黔南上樑習俗

逐漸消失的民俗文化,黔南少數民族上樑習俗。

歌詞曰“大梁、大梁,生在山中,又高又長,斧頭來砍,尺桿來量,鋸去兩頭,取要中陽!一家之主唯有強,大梁生在堂屋中,搖搖擺擺象條龍,請把身上真住居,萬古千秋掙真功。起!”

隨著歌聲,貴州黔南少數民族上樑儀式開始了。

建築作為承載文化存在及發展的特殊表現形式,還可以窺見各個民族原始圖騰信仰的遺痕。黔南少數民族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的建造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禮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南上樑習俗
  • 所屬地區:貴州
  • 性質:民俗文化
貴州在古代是百越、苗瑤、濮人、氐羌等四大族系交匯融合的地方。曾經出現過夜郎、牂牁且蘭等古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少數民族人口多、民族多、分布廣,歷史上的動盪遷徙較多,這客觀上造成了不同少數民族的混居。布依族、苗族、水族等等民族之間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和交錯聚居的居住狀況。混居在生產方式、生活狀態、審美特徵、禮儀風俗等方面體現出了各名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響。
《魏書·僚轉》曾記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闌,” 《北史·南僚傳》亦有記載,《舊唐書·南蠻傳》載:“人居樓,梯而上”。到了宋代則是“上以自處、下居雞豕,”明代鄺露《赤雅》:“人棲其上,牛羊、牲畜其下”。乾欄式、吊腳樓、由乾欄式演化的木瓦平房自古以來是黔南少數民族民居的主要建築。隨著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的普及,以前隨處可見的少數民族民居及上樑習俗正在逐漸消失。
一棟傳統的少數民族民居的建造,首先是選址。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在選址時,要請本民族的祭師,祭師有多種稱謂:如布依族的“摩公”、“陰陽先生”、“地理先生”,苗族的“鬼師”,水族的“水書先生”等。來看風水,取地形座向,大都是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青龍環護”“貴人座椅”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萬馬歸槽”等形態。正所謂:“陰打尖峰陽打坳”“活則居其陽死則葬其陰”。爾後祭師擇時,即根據房主的生辰八字,按天干地支來推算吉日.黔南各少數民族祭師對居住選址的觀念是長期的大山深處的生存環境,對大自然的崇拜,結合“五行學說“等文化交融的基礎上,希望宅地得到庇護而逐漸形成並傳承的民族建築文化。吉日選定,即做準備,並通知舅家。房屋的大梁及“梁心”由舅家送來,在黔南少數民族中舅家在外娚家庭中享有特殊地位,娶親嫁女,起房蓋屋,都一定要取得舅家的祝福。代表母系家庭舅權為大的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促進了姻親雙方的關係,也促進了家族的和諧發展。
黔南上樑習俗
少數民族民居選址很重要
黔南上樑習俗
少數民族民居選址很重要
由主人、親友、建房師傅和工匠在吉日吉時進行“發墨”儀式,表示建房的正式開工。工匠們將事先準備好的中柱修圓修直,平放在新“馬架”上,柱頭向西,柱腳向東,用繩系一隻紅公雞於馬架腳,紅公雞是師傅用來祭木匠祖師的,祭時師傅將公雞雞冠割破,用雞冠血塗在馬架與斧、錘、鑿、鋸及角尺墨斗等工具上,意為祭“魯班”,祭後公雞不殺,留給師傅。然後由主人與師傅發墨,發墨的墨線是特製的粗棉線,發墨時,主人拉墨線於柱腳,
師傅牽墨線於柱頭,莊重地將墨線彈於中柱,以彈出的墨線粗直、墨汁濃、線條均勻為大吉利,發好墨的中柱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將血滴灑於中柱墨線上,以祭中柱,嚴禁對中柱跨騎和踩踏。發墨儀式結束,全體工匠開始忙碌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繁忙的勞作,新房子的各個部件造好後,通過“排扇”工序,“排扇”即是將柱和枋組合排列構架好,慎重地選好吉祥的日子,一家起房百家事,家族寨鄰來幫忙,在簡短而隆重的祭祀儀式後,大家齊心協力把房架立起來了,接著最重要的儀式上樑儀式即將開始。
黔南上樑習俗
乾欄式民居
黔南上樑習俗
乾欄式民居
上樑儀式指的是建房竣工前,選擇吉日吉時安放屋頂那根主梁時,舉行的一套隆重的祭祀典禮。它有著一套嚴謹規範的程式,它的每一個步驟都有自己的規定和寓意,在上樑典禮中籍著梁的作用來連線房屋建構本身、天地、神靈與人之間的關係。大梁安置的順利與否,不僅關乎到房屋的堅實牢固,其本身的象徵性更影響到相關的人、事、物未來的命運 上樑習俗自古有之,且起源甚早。據考證,上樑習俗始於魏晉時期,到明清時期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最早的史料當屬北魏時期溫子昇<495一547>的《閶闔門上樑祝文》被人們稱之為上樑文之始。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的《魯班經匠家鏡》則對“立木上樑”儀式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凡造作立木上樑,侯吉日良辰,可立一香案於中亭,設安普庵仙師香火,備列五色錢、香花、燈燭、三牲、果酒供養之儀,匠師拜請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魯班三郎、十極高真,其匠人秤丈竿、墨斗、曲尺系放香桌米桶上,並巡宮羅金安頓、照官符、三煞凶神、打退神殺,居住者永遠吉昌也。同時《魯班經匠家鏡》還以800餘字的篇幅,詳細記載了一篇上樑文。明代徐師曾<1517一1580>著作《文體明辨序說》對上樑文有如此解說:按上樑文者,工師上樑之致語也。世俗營構宮室,必擇吉上樑,親賓裹面雜他物稱慶,而因以犒匠人,於是匠人之長,以面拋梁而誦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陳六詩,詩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蓋俗體也。
黔南上樑習俗
上樑
黔南少數民族上樑儀式有送梁、包梁、祭梁、上樑和撒梁粑等程式。銅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山歌唱起來,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大家迎來了舅家的送梁隊伍。“今天主家建華堂,三親六戚來幫忙,吉日吉時開梁口,恭喜子孫發達萬年長。”木匠師傅一邊念著極有韻味的吉詞,一邊開好了梁口。
通過長期對黔南州少數民族的實地調研,發現在“包梁”這個環節上布依族習俗最為獨特,並深深影響了交錯聚居的苗族、水族等其它民族,它分為包梁和釘梁心兩個部分。毛筆、墨錠、曆書、鹽、茶、五穀等物用紅布包好呈菱形,用銀釘、銀片固定在大梁的中心,也叫“梁包”。布依族原始先民以魚為圖騰,並從魚身上抽象出在服飾、蠟染、梁包中常用的菱形紋,寓意多子多孫,也曾見過因時代動盪、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的老屋樑上只是用紅顏料畫了一個菱形紋象徵性的梁包。包好梁後,接著釘“梁心”,“梁心”是老銀匠經過手工打制和壓模、塹鑿等等工序做出來的,它釘在梁包的中心,是鎮宅避邪驅凶的吉祥之物。
黔南上樑習俗
梁心
黔南上樑習俗
梁心
在對“梁心”的不斷認知過程中,窺見了布依族遠古圖騰文化的信息。
一,它最典型、最廣泛的形制是太陽形,匠人在打制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把它外邊剪出多道叉光,代表太陽的光芒,寓意光明正大。太陽是生命的源泉,對太陽的崇拜在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的布依族祖先百越民族是最原始的崇拜。在布依族摩經中的古歌《十二個太陽》中就反映了布依族先民對太陽有靈的觀念。
二,黔南少數民族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在駱越時期甚至於更早的歷史中,布依族先民就掌握了先進精湛的青銅冶煉技術。通過對“麻江型”銅鼓及其它類型的銅鼓,可以看出太陽紋是銅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紋飾,它和梁心的形制極其相似,反映了布依族的文化,一直在生活中傳承著。
黔南上樑習俗
太陽紋“梁心”
黔南上樑習俗
太陽紋“梁心”
三、在布依族古摩經記載中代表性的作品《安王與祖王》在開篇氏族始源時就敘述了布依族與魚有著血緣關係的傳說,《六月六祭祀田公田母》的傳說中“新橫”傳說與“安王”傳說完全相同,流傳於黔南平塘一帶的《天王石》也是人魚同婚的傳說,關於氏族支系祖先誕生的神話傳說,見於布依族不同地區的不同作品,雖然故事情節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原始觀念,即原始祖先與魚有血緣關係,可以看出魚是布依族原始先民的圖騰物。布依族使用的“梁心”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圖案是形態各異的兩條魚,匠人在塹刻中將八卦、太極陰陽魚與本民族的圖騰物聯繫在一起,並作用於“梁心”上,說明了布依族對漢文化的吸收,又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精華。
黔南上樑習俗
魚形“梁心”
在梁心使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黔南各少數民族之間除了堅持本民族宗教信仰與文化外,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梁心也可稱之為“少數民族上樑錢”,它同歷史悠久、寓意深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厭勝錢系列中的上樑錢一樣都具有鎮宅、驅凶、避邪的作用。黔南少數民族鑄造厭勝錢的歷史也很悠久,例如:鑄有神秘、古老水書文字、符號的水族花錢。也有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布依族花錢“龍寶”。在其中最典型的一枚“布依族花錢”上就看到了古布依文、乾欄式建築、佛道二教等等各種文化的交融,也看到了黔南少數民族精湛的鑄造技藝。那么,經過多種文化因素共同作用出來的,一直廣泛使用於黔南都勻周邊的布依族、水族、苗族的上樑儀式中的少數民族上樑錢——“梁心”,為什麼沒有採用全國各地傳統上樑錢的形式?也沒有使用如:“水書錢”“布依族古錢”等特別鑄造上樑錢的方式,而是由民間銀匠專門打制梁心來上樑呢?據觀察了解,勤勞智慧的黔南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解了銀的消毒作用,而將銀器視作避邪之物,另在少數民族上樑、喪葬等習俗中忌用銅、鐵! “梁心”的打制都是要用銀;用白銅、鋁等白色金屬是因條件限制,不得已而為之,釘“梁心”必用銀釘;在黔南少數民族老輩銀匠們走鄉竄寨,到處趕場的過程中,“梁心”也一直在黔南布依族水族苗族中使用著,那么,在與黔南毗鄰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自古以來有著“以錢為飾”的習俗,在打制銀飾方面面有著眾多技藝高超匠人的苗族主要聚居地,為什麼在上樑儀式中是以釘大洋等為主,而沒有使用“梁心”呢?很多問題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黔南上樑習俗
上樑習俗
黔南上樑習俗
上樑習俗
黔南上樑習俗
上樑習俗
二、現有梁心實物最早的是拆除清代房屋時保留下來的,“梁心”源自何時,作為一個民俗文化現象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黔南地區少數民族銀匠,他們的手藝大多數都是代代相傳,家族式傳承的,在早期“梁心”上的紋飾上,可以看到有源自夏代的乳釘紋,源自隋唐時期的聯珠紋,叉光太陽紋在漢代銅鏡上也有類似相同的地方,隨著對“梁心”更進一步的探究,將會使我們在黔南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的同宗同源,同源異流上有更深的了解。
黔南少數民族的上樑儀式過程,猶如一場精彩絕倫的民間文藝匯演。木匠師傅之間上樑時互相較勁,看誰的上樑詞、禮俗歌,講得多,講得好!現場的親戚好友會各自支持其中一方,大家都參與進來,拋撒梁粑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片歡聲笑語。布依族上樑時,還互相對歌,持續很長時間:“大梁、大梁,生在山中,又高又長,斧頭來砍,尺桿來量,鋸去兩頭,取要中陽!一家之主唯有強,大梁生在堂屋中,搖搖擺擺象條龍,請把身上真住居,萬古千秋掙真功。起!”
民族、民俗文化是悠久歷史的積澱。黔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和民族遺產,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