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頸長尾雉
- 目:雞形目
- 科:雉科
- 屬:長尾雉屬
- 拉丁學名:Syrmaticus humi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分布區域:雲南,泰國,緬甸,印度
外形特徵,特徵,體型,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生活習性,保護情況,人工養殖,
外形特徵
特徵
雄鳥頭頂褐綠色,兩側有白色眉紋,上體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寬闊的白色塊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藍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長,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並列的橫斑,下體腹部與兩脅栗色,嘴角黃色,腳黃灰色,雌鳥體羽棕褐色,滿布黑色斑紋,上背有白色矢狀斑,外側尾羽大都栗色。
體型
體重♂975g,♀620-746g;體長♂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的雲南維西、永平、騰衝、潞西、永德、楚雄、景東、鎮源、德宏、保山、大理、迪慶、思茅、武定,廣西西林、隆林、田林、凌雲、樂業、天峨、百色為留鳥以及泰國北部、緬甸北部和印度阿薩姆邦。
生長繁殖
繁殖期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每年2月末3月初群內即出現爭偶現象。通常營巢於林下植物較為發達的混交林中,巢多置於大樹腳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樹旁地上,甚為隱蔽。巢較簡陋,主要在地面凹處,再墊以枯草、枯葉和羽毛即成。
巢的大小為外徑24. 0-31. 0cm× 22. 0-30. 0cm,內徑16. 5-18. 0cm × 18. 5-21. 0cm,深5. 1-8. 3cm。多在4月中上旬開始產卵,少數個體在3月中下旬即已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9枚,多為7-9枚。
卵為橢圓形,淺肉色或微沾淡枯葉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33枚卵的測量為34. 5 (32. 9-36. 0)mm× 45. 9 (42. 8-47. 8)mm,重27. 2 (22. 0-32. 5)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8天或21-24天。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小群遊蕩覓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樹活動,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間空地上或灌叢中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1樹棲1隻,活動和棲息地一般較為固定。活動時甚寧靜,有時除踩踏落葉或覓食扒動樹葉弄出聲響外,一般毫無聲響。性機警,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隻雄雉極為警覺,不時的佇立張望,發現情況立刻鑽入草叢或灌叢逃跑,緊急時亦直接起飛上樹,或向上、下坡飛翔。一般飛行較低而速度緩慢,飛行時能在空中轉變方向。為雜食性鳥類,以漿果、橡實、樹根、野山藥、嫩芽為食,亦吃部分蠕蟲、蜘蛛和昆蟲等動物。
食性
保護情況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94年列為稀有種;
《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
全球黑頸長尾雉數量大致在1500—3500隻,中l國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內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超過300隻,占全球數量的10%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數量為世界少有。保護區內黑頸長尾雉種群位於該物種分布區的邊緣,在遺傳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金鐘山自然保護區是一處具有全球意義的、極其重要的黑頸長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棲息地。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長尾雉200多隻,占全球數量的6%以上,是黑頸長尾雉的重要棲息地。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與西林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04°46′13″-105°00′06″,北緯24°32′44″-24°43′07″之間。
人工養殖
黑頸長尾雉,需有一定的籠網設備,否則便會逃失。其籠網孔洞以雀類及小型害獸不能進入為準。場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籠網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葉喬木,以便暑熱夏天遮蔭。具體面積每百平方米籠網,飼養成年黑頸長尾雉30-40隻。
籠網高度2.5-3.5米。籠內設足夠的棲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爭鬥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飼養。
飼養中的黑頸長尾雉,適應能力很強,它可以耐過暑熱的夏季30℃以上的高溫,並能安全度過-35℃的寒冬。在寒冬積雪的環境中,可以翻開積雪從雪層以下尋覓食物。人工飼養的黑頸長尾雉的飼料可參照家雞飼料供給。但因黑頸長尾雉仍屬初馴階段,較適於取食粒狀飼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壓制為顆粒飼料為佳。
飼養中的黑頸長尾雉,每年4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5-6月為交配產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產卵結束。每隻雌雉年產卵20-40枚。飼養得當的黑頸長尾雉,約10個月齡開始成熟繁殖。
此時雄雉面頰裸露皮膚異常紅艷豐滿,雄雉間開始爭鬥,勝者獲得同雌雉交配的機會。1周歲的雌雉產卵較量低,一般年產卵20枚左右,2-3歲後的雌雉產卵量可達30-40枚。繁殖期到來前4周,雌雄雉合群飼養以利配種,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1-5:1。
黑頸長尾雉種卵的收集及貯存環境同於家雞種卵,其種卵貯存時間以不超過7天為佳。多數養殖場均採用電熱孵卵器孵卵。據中國資料其1-20天孵化溫度37-37.5℃,相對濕度65%-70%;21-24天孵化溫度降至37℃,相對濕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雛鳥健康活潑,雛羽豐滿,臍部收縮完好,育雛成活率高。黑頸長尾雉孵化期23-24天。
雛雉初生後24小時開食飲水,育雛環境溫度保持35-36℃;以後可酌情降低環境溫度,至35-40日齡,育雛溫度可維持25-30℃。雛雉飼料1-3日齡,每天飼餵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齡,餵雛雞混合精料配以熟雞蛋各半,並配以少量青綠飼料,每天6-8次;11-20日齡,餵給雛雞混合精料及青綠飼料,每天6次。30日齡後可放至露天運動場飼養,但需預防風雨、低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120-140日齡,開始雌雄雛分群飼養,有利於健康成長放養。
放養黑頸長尾雉,首先得對其進行野化訓練。長尾雉先在瀕危野生雉類繁育基地長到500克左右,再被送往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
以幾棵大樹做支撐,用鐵絲圍成一個面積約150多平方米,高約10米的網籠,既可以集中餵養長尾雉,又能讓它們接觸到野外環境。
為了讓黑頸長尾雉在食物上適應野外生存,工作人員給它們投的食物由原來的精飼料、玉米改為各類草本植物和酸棗、懸鉤子等各類野果。等到黑頸長尾雉基本具備了野外生存的條件,工作人員就在網的一角開一個口子,讓野化後的黑頸長尾雉在自然的狀態下回歸到大自然。
在野化訓練期間,工作人員每天堅持觀察,看黑頸長尾雉們能吃多少,什麼時候下樹吃東西,什麼時候上樹休息等。短短的兩三個月,工作人員與黑頸長尾雉有了感情。當第一批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黑頸長尾雉放歸山林時,工作人員很是不捨。
放歸山林後,黑頸長尾雉能不能適應真正的野外生活,能不能生活得很好,讓研究人員和護林員們牽腸掛肚。工作人員會對放養的長尾雉會進行長期跟蹤。